促进居民消费 提质扩容增效
2023年12月11日 11: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1日第2791期 作者:毛中根 董甜甜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大宗消费、服务消费、农村消费、新型消费、消费设施和消费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进一步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以扩大消费助推经济增长的决心和信心。2012年以来,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50%以上。然而,从最终消费率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增长仍存在较大空间,因此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正当其时。

  增强消费能力 提振消费信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恢复和扩大消费首先需要增强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可分为个人消费能力和社会消费能力,前者主要由个体收入水平、消费素养与才能决定;后者则取决于社会的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会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预防性储蓄相应增多。相比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更高。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提升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自2012年的2.88降至2022年的2.45,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尚在0.47左右徘徊,制约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提升。因此,增强消费能力既要通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个人消费能力,亦要持续推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以增强社会整体消费能力。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需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措施》提出,“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增强消费能力”。以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能够促使消费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消费可持续增长。而多手段促进居民稳就业,需要鼓励社会和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着力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比重和低收入低技能人群的就业稳定性,鼓励劳动者提升就业技能,推进多渠道就业。具体而言,通过减少行政障碍、降低税收负担、支持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措施,促进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创业政策支持,重点扩大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关的就业岗位;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待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增加其就业能力和薪资水平,减少技能错配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完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需要从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方面扩大增收渠道。一方面,增加居民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消费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多途径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投资市场建设,提升居民房产租赁、实业投资与金融理财产品收益。同时,建立长期有效的低收入群体增收机制,结合地区物价水平灵活调整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增强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此外,还应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加大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公共服务建设,切实保障群众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以稳定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进而提振消费信心。

  改善消费条件 提升消费意愿

  消费条件通常是指满足个体消费行为的特定条件和要求,既包括保证消费行为顺利完成的外部环境,也包括提供满足个体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费升级的产品或服务。改善消费条件包括优化消费环境和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旨在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实现消费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建设稳定向好,但在消费环境地区发展均衡性、消费权益保护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特别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和以网络零售为代表的新消费持续增长,凸显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因此,改善消费条件既要持续优化居民消费环境,也要多举措扩大新消费供给,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措施》提出,“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是指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客观条件,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也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软”环境。改善消费“硬”环境,需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公共交通、物流和通信网络,提升消费可及性;加强消费信贷和普惠金融建设,缓解消费流动性约束;加强城市休闲、文化、娱乐等消费场所建设,加快生活社区“最后一公里”建设,提升消费便捷度。而改善消费“软”环境,需要加强市场监督和执法,防止市场操纵、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确保市场竞争公平性;加强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防止数据滥用和泄露,确保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得到充分保护;建立有效的消费者投诉解决机制,快速解决消费者投诉和争议,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扩大新消费供给,需要鼓励相关行业或产业强化关键领域和技术研发,促进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以多样化、高质量商品供给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依托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数字消费产品、智能消费产品、绿色消费产品。推进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医疗、智慧出行等新型服务消费。推动个性定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共同参与、专属设计等方式提供定制化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创新消费场景 激发消费潜力

  消费场景是指特定的消费情境或环境,即消费者进行购买或消费活动的地点、时机和情景。消费地点包括线下商店、餐馆、景区等现实场景和线上购物网站、社交媒体等虚拟场景;消费时机是指消费行为发生的时间,如节假日、特定季节和促销时期等;消费情境是指消费行为所处的特定情境,如购买礼物、聚会用品、婚礼庆典等。换言之,消费场景具有时空性和目的性,可以帮助产品突破功能化属性,赋予产品社交、生活态度等情感价值,激发用户购买欲望。创新消费场景是对传统消费场景的有效延伸,重点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仪式感、互动感、新鲜感等不断升级的消费体验需求,不仅关注消费者的物质性、功能性需求,更关注消费目的和意义。而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消费场景创新需要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加速各类元素融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一方面,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重要作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教育和购物场景,增强消费体验的个性化、互动性和沉浸感。以商旅文娱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为抓手创新消费场景,满足居民多元化和高品质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实体商业通过创新场景丰富消费者体验,打造“重体验轻零售”的新型消费街区,推进餐饮、电影、艺术展会、教育等传统服务消费与社交媒体融合,一站式满足居民玩乐、文化、社交等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结合地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创新消费场景要求将消费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空间与消费者的文化归属、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主题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群性特征的场景。因此,创新消费场景需要立足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开辟既符合当地居民消费习惯又可激发内在消费潜力的消费新场景。城市消费场景创新应依托历史文化古迹、自然资源和地区特色美食,凭借当地独特优势资源禀赋,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新场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选择和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促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形成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23BJL08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