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复苏筑牢经济稳增长基石
2023年12月11日 11: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1日第2791期 作者:刘诚 夏杰长

  作为内需的重要构成,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消费强劲复苏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托底经济增长,还通过为各行各业提供市场需求以激活下游、中游和上游产业的创造活力,从而长期支撑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基石。

  多领域释放消费回暖潜力

  2023年以来,伴随着力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我国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2023年前9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2万亿元,同比增长6.8%,比GDP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从生产端来看,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4%、12.1%、9.5%、7.5%、7.0%。

  文化和旅游业成为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有力抓手。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达2.3万亿元,同比增长95.9%。另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演出带来门票收入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聚集效应,拉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消费,并推动相关行业增加就业机会。其中,大型演出项目成为地方拉动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暑假和国庆节期间,“文旅+研学”活动遍地开花,研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延展,研学行业的产业链不断延长。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复苏态势稳中向好,新能源汽车消费表现亮眼,有效拉动了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2023年以来,在各项促消费政策、汽车营销活动、新车型大量上市的共同拉动下,前6个月我国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22409亿元,同比增长6.8%。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6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也都创下历史新高。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充电桩市场需求也得以释放,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高速增长。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建充电桩共144.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为35.1万台。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660万台,累计建成换电站超2200座。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广泛渗透,基于电商平台的模式创新,线上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3年前9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8198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0435亿元,增长8.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6.4%。可见,电商平台发挥了刺激消费、畅通循环、提振经济的积极作用。

  有力支撑潜在经济增长率

  从国际经验来看,如何在高速增长阶段(通常伴随工业化进程)结束后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速,是各经济体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普遍面临较低的经济增速,只有个别国家在个别年份的GDP增长率略高于3%。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尚未达到经济稳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还未结束,潜在增长率仍然较高。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理论联系现实不难发现,消费相比生产是推动经济增长更为直接的动力来源。可以说,消费关系到经济总量、经济增速以及经济创新。例如,人们对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数字产品的消费倒逼芯片供给,而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芯片进口限制则倒逼芯片国产化进程,进而倒逼芯片设备、材料和零部件的自给自足。正是在消费端的强大市场支撑下,大量中间品生产商和供应商订单得以持续形成,从而激发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并持续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者工资上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因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可能对经济增速产生负面冲击,但由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偏低,提升其占比不仅不会影响潜在增长率,反而会扩大消费。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应从降低信贷成本、增强劳动者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减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配套和零部件稳定供应能力等方面入手,切实为企业减负。

  纾解消费复苏面临的堵点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仍面临一些堵点,主要表现在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体验等方面。笔者认为,应进一步从改善居民收入、提振消费信心入手,多措并举释放消费潜力。

  第一,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消费是一个慢变量,也是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刺激政策,还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整体收入情况的预期。因此,要扩大消费,需通过高质量就业切实提高居民长期收入。这就要求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更多的新型就业岗位,多利用“绿灯”鼓励而减少“红灯”限制,合理引导各类资金向技术效率高、吸纳就业多的领域集中。多渠道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变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局面,从根本上扩大消费规模的同时,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

  第二,提振消费信心。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鼓励消费者注重品质、追求环保、科学消费,进而在绿色、合理、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下,切实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降低居民在购房、购车、教育等方面的贷款压力,提高信贷便利性,降低消费成本。另一方面,加大对重要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更好解决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通过提高特定人群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等方式,激发更多消费潜力,有效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此外,还应加强我国企业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本土企业和“国货”的认同感。

  第三,改善消费环境。恢复和扩大消费,需要政策精准发力,也需要经营主体主动作为,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对新产品、新业态有更大包容性,鼓励家电、汽车、手机以及软件更新换代。通过数字化场景,培育和发展二手车、闲置交易、民宿等传统市场失灵的领域,释放个性化市场需求。鼓励各地区以充分体现自身特色的消费场景为抓手,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打造城市品牌和区域性消费中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