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信息化时代如何认识、运用、发展和治理互联网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对新时代我们党领导网络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更是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上对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时”与“势”、“分”与“统”、“虚”与“实”、“破”与“立”、“内”与“外”等关系辩证考察的理论自觉,是管网治网的理论谋划与强网强国方法论指导的有机统一。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辩证思维,对于做好实践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时”与“势”互通中掌握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了历史性交汇,在这一新的时代坐标上,建设网络强国不仅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只有通过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网络应用与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信息化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推动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建设网络强国,不仅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也是当前的发展所向。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数字文化、网络安全、数字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网信基础设施建设、网信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网信创新能力、网信产业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实践创新空间依然广阔。只有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取得更多更大成就。
正是基于对信息化发展“时”与“势”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网络强国,必须站在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既着眼当前又要深谋远虑,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从而为持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战略支持和动力支撑。
在“分”与“统”联动中协调各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网络强国必须牢牢坚持“总体布局,统筹各方”的原则,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做到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要从推动国家信息现代化的全局加强各领域、各要素之间的联动,从而凝聚发展合力,共同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要在“分”与“统”的联动中协调各方并形成全要素多领域的融合发展体系。在繁荣数字经济方面,要在不断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全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同时要不断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在创新核心技术方面,要通过“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核心技术的独立自主,在加快突破量子通信、安全芯片、操作系统、数字孪生等一系列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以完善安全可控的国产自主信息技术体系,为建设网络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性、快捷性的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从而使政府的履职效能持续优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筑牢网络安全方面,要在提升数字中国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体制机制,通过开展常态化的互联网安全准入审查、风险监测预警、事件通报反馈、考核评估报告等筑起网络安全的“钢铁长城”。在人才培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因此,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
通过总体谋划与干在实处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为建设网络强国绘制了宏伟架构,更明确了精准的施力方向与实践落脚点,这使得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跃升实践具有了现实感与可操作性。只要各个方面同向发力、协同配合,我国的网络强国事业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笃定前行。
在“虚”与“实”结合中共画网上网下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的成色更足,在以技术手段加强虚拟网络空间建设和治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以及广泛汇聚网络空间向上向善力量,发挥好人民群众在治网、强网、安网和兴网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画好线上线下网络强国“同心圆”,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步伐。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人民群众在享受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同时,亦对互联网建设有很多新要求、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网络空间新趋向,明确指出,“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因此,作为践行“国之大者”重要理念的抓手之一,网络强国建设必须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从而锚定网络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使互联网成为回应人民之关切、排解人民之忧难的平台和通道。当然,除了问需于民,建设网络强国还得问计于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当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无论是增动能促发展,还是强治理惠民生,抑或是防风险保安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共同维护互联网行业秩序,共同发展网络公益事业,共同参与维护网络安全,共同参与推动信息化和网信经济发展,共同参与互联网对外交流合作,共同为网信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通过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亿万网民一起思考、谋划和行动,网络强国建设将凝聚起最大公约数,从而在“为人民”与“靠人民”的统一中既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广泛更深入地惠及全体人民,又能汇聚起互联网良性发展的最强动力,从而使网络与人民同生长、共进步。
在“破”与“立”并举中统筹发展与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互联网空间在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各种垃圾邮件、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对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人身安全以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更是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加强互联网立法为抓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开放、自由必须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建设网络强国,首先必须破除网络暴力的精神污染,打破网络法外之境的错误认识以及破解网络治理被动应对的格局,筑牢网络安全底线,不仅要为强化网络治理明确法律依据,使互联网相关内容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逐步走向健全;而且还要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民权益,保持互联网空间的健康有序运行。维护好网络秩序,不仅需要法律的“铁拳”,还要积极宣传主旋律。通过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从而达到在全社会树立起文明网络新风尚,通过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共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通过“破”“立”并举,我国的互联网事业既开放包容、生动活泼又风清气正、秩序井然,各类网络主体在充分享受广阔网络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网络强国建设获得发展的可持续性与长期稳定性。
在“内”与“外”协调中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网络空间未来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创。”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治理的新平台、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但是各国在网络主权、安全、发展上依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中国是网民规模全球第一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营造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格局。一是坚持发展共同推进。世界各国虽在互联网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程度不同,但想要利用互联网推动本国发展的愿望和需求相同。各国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全球网络空间建设,促使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进而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活力充分迸发。二是坚持安全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关乎各国利益,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应对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各国应持续深化网络空间安全合作,反对利用网络侵害个人隐私、危害他国安全的行径,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稳定。三是坚持治理共同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涉及不同国家、组织和个人,任何一方参与的缺失都会影响治理的有效性。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和多方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就网络空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达成共识,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确保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四是坚持成果共同分享。共享全球空间治理成果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唯有“大家一起发展”才是解决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问题的“总钥匙”。中国愿与各国携手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机会和利益,使全球网络空间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通过在“内”与“外”的协调中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营造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格局,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开辟了新道路和新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情怀的生动表达和鲜明体现。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