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由“共同”和“富裕”两个词构成,“共同”相对于“个别”而言,即全体人民更加均等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富裕”相对于“贫穷”而言,即人民生活水平丰裕的程度。我们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个别富裕”,而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为基本内容、以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为根本原则、以先富带动后富为实现途径的共同富裕。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这三大关系,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蕴含着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其中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能够为精神富裕提供物质条件;而精神富裕是物质富裕的升华,为物质富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二者相得益彰。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间的关系,需要将其放置于不同情境中去考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正确把握二者关系。从需求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物质层面衣食住行用的需要,也包括精神层面对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从供给来看,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有待改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待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物质与精神“双富裕”,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达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动态平衡。
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过程中正确把握二者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社会、生态属于物质富裕范畴,政治和文化属于精神富裕范畴。实现物质富裕,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社会建设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精神富裕,在政治建设上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建设上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内在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统一,需要通过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与分配制度的协同优化,更加有效地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在起点公平上,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既要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稳固国计民生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提升效率、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在机会公平上,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提升经济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依靠奋斗实现富裕的机会。
在结果公平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公平获取劳动报酬,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效率提升。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既要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也要在再分配中注重结果公平,加大税收、社保等再分配手段的调节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先富与后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达到共同富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是先富与后富的辩证统一。
从时间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步调一致的同时富裕,而是有先有后的逐步富裕。由于人与人之间在先天禀赋、受教育水平、努力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同时富裕是不现实的,只能逐步实现。先富群体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和创新创业致富,能够给后富群体带来正向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纳税、捐赠、传授技术经验等具体帮扶措施带动后富群体,形成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
从空间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所有地区的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的渐进富裕。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所有地区不可能同时达到相同的富裕标准。各地区都要因地制宜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先富地区可以通过横向联合、技术转让、人才培训等形式帮助后富地区,使后富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经济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从而实现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程度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等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指全体劳动者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指所有社会成员的收入都一样多,各种消费资料的占有量都相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虽然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在数量上有所差异,但富裕程度相较以往会有很大提升,富裕涵盖范围相较以往会更加宽泛,各方面的差距会有所缩小,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大学生制度自信心理认同研究”(DXS2021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