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助推制造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0年04月15日 07: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5日总第1907期 作者:李金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国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日趋走向纵深,制造强国建设将进入新阶段。

  建设制造强国,是中国政府在新工业革命时代应对全球产业变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这一部署,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并按照这一纲领性文献,提出了1+X配套指南和行动方案,其中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发展服务型制造等2个专项行动指南,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制造业人才等4个发展规划指南。作为行动框架内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还提出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显然,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在中观、微观层面,中国已绘制了制造强国建设蓝图,并采取行动切实推进这一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

  值得全球关注的是,几年来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前沿技术研发方面,中国成功研制了无人驾驶智能纯电动汽车,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正式推出了国产商用大飞机C919,诞生了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建设行动方面,国家成立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信息光电子、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计算产业、集成电路等系列创新中心;确定了武汉、泉州、成都等市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还遴选了一系列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培育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等。通过工业强基行动,国家解决了若干关键基础零部件、重要基础材料的工程化问题,缓解了先进基础工艺的瓶颈问题,提升了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的可靠性,保障了工业基础设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以此满足了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同时,通过专项行动,国家提高了工业基础能力,构建了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性能优良、覆盖广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有序进行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旨在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且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现在,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正借助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数字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切实保障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的稳步实施。

  然而,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一直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环境。2018年10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下属的先进制造技术分委员会提出了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者战略》,强调要激活美国先进制造业创新活力,开发或者转换新的制造技术,扩大制造业供应链能力,以制造新供给有效对接新技术,维持美国在全球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实力,保障美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繁荣。2019年2月,德国发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要继续保持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技术、国防、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等已经占有优势地位的关键制造领域,通过国家的适度干预,培育“国家工业冠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创新过程明显加快的大背景下,确保德国在新工业革命进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而在此前的2017年,英国也发布过《现代工业战略》绿皮书,提出要成立“工业挑战基金”,加大创业投入,支持初创企业,挖掘创业者潜力,以优惠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由此提高英国全社会的生产力,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显然,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特别是制造强国的激烈竞争和国际大背景的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需要将其战略规划进一步落到实处,加快战略实施的进程,使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更大的实效。一是必须加快创建先进制造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型基础设施的速率、容量,提高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增强先进设施设备的运营效率,通过先进制造业内网改造升级达到人、机、物的互联,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信息网络支撑,建成更加强大、坚实的现代工业基础。二是要细化技术研发战略目标,集中优势研发力量进行重点攻关,在新兴制造技术、颠覆性制造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则要取得原创新突破。三是要大幅降低社会资本参与先进制造发展的投资门槛,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从而以高质量的投入实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

  以极小、极大、极精制造为代表的极端制造技术是制造强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中国极端制造产品的制造能力。要将计算技术、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融合,有效应用于极端制造环境,促使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极端制造技术日臻完善。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必须重点发展的极端制造列入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国家“十四五”规划,以中国制造重大专项的形式,确定攻关重点,凝聚国内优势学科和研发力量,建设国家级巨系统、微系统、超强制造等研究平台,降低极端制造成本,不断推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优势产品,促使中国极端制造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国家层级的制造业大数据库,根据现代工业发展情况革新工业基础调查制度,设计科学可行的工业调查方法,以翔实可靠的数据,为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建立丰富的、可供生产者和设计者随时调用的工业知识元件和组件库,构建包括能够有效积累、沉淀各类工业相关知识、经验和工艺,促进知识综合关联和迭代升级的工业大数据系统。借助工业大数据进行制造基础评估,开展产业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生产能力,客观评估中国先进制造水平及其发展前景。建立先进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产业安全和关联数据库,勾勒中国先进制造业空间分布数字地图,厘清中国先进制造各行业对国外的技术、产品的依赖程度,帮助生产者进行产品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创新,为中国产品及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和设计创新作出贡献。运用大数据进行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通过对先进制造生产过程的模拟、仿真,改进生产制造流程,降低产品能耗。利用工业大数据进行市场走向预测,开展产品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进行产品的计划与排程,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蔓延,这给我国制造业,特别是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制造强国进程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相关制造企业面临的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托底措施,支持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能和生产目标,优化生产结构,在保证先进制造产业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助力相关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制造强国建设新阶段,标志着制造强国建设面临新基础、新环境、新条件、新背景。这要求我们总结制造强国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制造强国建设政策实施效果的测度评价,及时梳理调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专项目标,细化具体行动计划。在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制度政策等软环境建设,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制造强国战略。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路径研究(7167329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