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下的风险防范
2020年01月08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8日总第1853期 作者:郭娜 冯立

  把握好经济增长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重要目标。如今,我国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开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力求通过金融业改革与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项风险的能力,同时要求继续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可见,我国初步取得的金融改革成效与稳步提升的经济发展质量,对于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化解开放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高水平金融市场开放进程

  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一方面,鼓励国内众多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布局中国市场。但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各类金融市场中占比仍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属于竞争性服务业,其开放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来看,我国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2018年,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增加近6000亿元,截至2019年3月总量达到约1.8万亿元。此外,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于2019年7月20日推出11条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涉及银行、保险、券商、基金、期货、信用评级等多个领域,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表示,202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坚持稳字当头,创新逆周期宏观调节政策的方式方法,实行松紧适度、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于2019年底修订,旨在贯彻落实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优化银行业投资和经营环境。这些政策规定对我国推进金融开放以及应对可能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金融市场稳定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挑战。在持续推进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资本账户已逐渐开放。2019年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全面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这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考虑到不同国情,资本账户开放在各个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但又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一方面,开放资本账户会带来国际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而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都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以及内外经济失衡等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资本流通的便利性有助于金融资产的转移,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会吸引外资的流入。因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加强金融体系防御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实现更高层次资本账户开放的必然要求。

  第二,证券市场开放:竞争与管控风险。作为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环节,证券业开放的步伐正在持续加快。11条金融开放措施将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这将进一步扩大证券业的开放程度,吸引国外更为专业、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这些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不仅有助于改善证券市场环境,还能推动国内二级市场与相关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增强我国同国际金融联系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国金融业的资金来源。近年来,“沪港通”“沪伦通”“深港通”的开启方便了内地投资者使用人民币进入其他证券市场,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进行交易。但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下,进一步扩大证券业开放仍需继续创新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的金融工具,以抵抗国内证券市场可能因关联效应而受到的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在开放证券市场的同时注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第三,债券市场开放:市场联动性带来的危机。支持外资机构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及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进行信用评级,是我国扩大债券市场开放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外资机构的进驻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内外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促进中国信用评级业务走向规范化和高水平。一方面,人民币境外使用范围的扩大并纳入SDR货币篮子,为债券市场的开放与扩容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债券市场开放引进先进制度和理念,推进我国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的完善。面对更高程度的债券市场开放,我国汇率波动与国际收支的影响也会被放大,这就要求确保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积极防御监管套利和金融风险的积累与爆发。因而,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充分考虑市场开放对货币政策和利率稳定的影响,加强开放环境下宏观审慎管理,是实现债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和进一步深化开放的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当前,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进程已经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自主选择,也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自身要求。为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必须把握金融开放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加快构建防范体系。

  第一,健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刻不容缓。要实现金融风险防控,必须建立境外资金对宏观经济冲击影响的预警机制,动态监测资金运用状况,引导资金流向,防范投机资本涌入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冲击。同时,为推动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应加强政府的监管创新,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在影子银行等混合经营业务不断发展下,进一步改革其分业监管的传统模式,赋予有关部门必要的统筹协调手段,加强对短期投机性资本的风险防范。信息化时代为了解各国政策制度和信息差异提供便利,对实行跨国联合监管十分有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资本账户开放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以提升监管有效性。

  第二,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与法律制度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开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首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债券市场的信息平台,为国际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拓宽道路,通过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继续吸引外资,深化资本市场发展,逐步优化开放水平。其次,在金融市场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以及退出等多个环节,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实现金融市场交易的规范化,保证国内外金融机构竞争的公平化。

  第三,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开放对我国系统性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市场开放的同时要深化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注重金融深化程度与金融开放之间的平衡,发挥金融开放对风险的分散效应。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对金融机构的改革要求,指出了大中小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改革方向,旨在统筹各类金融机构,形成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可见,金融深化程度的加强应突破当前面临的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稳定宏观杠杆率。同时,资本的跨国流动会增强各国的利率联动性,波动的传导效应会增大,汇率风险难以避免。因而,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是深化金融开放的前提条件,只有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机制,才能更有效地稳定汇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系统性风险防范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719031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