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程度提升,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乏力,依靠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以实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战略难以为继,“以进养出”的进口战略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对我国急需的高质量、高技术中间品和资本品实施进口封锁,并针对一揽子产品实施出口限制;另一方面,我国“进口为生产”的战略在新时代日益凸显其相对狭隘性。面对进口和出口的“双重挤压”,我国迫切需要转变进口贸易战略,以开放促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增长。
进口战略调整收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进口战略已从最初的“以进养出、大进大出”过渡到“优进优出、优质优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进养出”的出口导向型政策在为我国创造大量外汇的同时,也带动了工业体系发展、促进了就业。加入WTO后,我国迈向进出口并重的“大进大出”时期,但本质上我国的进口仍以优质中间品、关键资本品为主,其目的是提升企业生产率与产品质量,充分利用我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让世界了解中国制造优质低价。这一时期进口战略的核心是在中间产品和资本品上实施进口替代,在下游产业上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
我国适时提出“积极扩大进口”,通过降低部分最终品关税,改善消费者福利、扩大进口,促进多边自由贸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调整收效显著,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7.79万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增长18.7%;贸易顺差2.87万亿元,收窄14.2%。合理地扩大进口可以促进内需、增强市场竞争性,同时有助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建立我国贸易强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进口战略的核心在于以中国已具备的上下游环节竞争优势与世界其他产品展开充分竞争,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替代低成本构建我国企业竞争新优势,同时提升消费者福利水平,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
在中短期内,受外需不振、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以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我国总体进口增速可能超过出口,进口将呈现量增质优的发展趋势。在以生产为目的继续实施进口替代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还会增加初级产品特别是关系到国家能源、粮食等安全问题的相关大宗商品进口,同时扩大最终品尤其是个人消费品的进口数量和质量。
积极扩大进口
从“注重进出口共同发展”到“积极扩大进口”,我国未来进口战略的基本方向已发生改变,其实质在于由单纯追求贸易顺差和贸易总量向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
第一,进口促销费。最终品进口扩大一方面将提升国内消费者福利,在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同时,改善我国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加剧下游行业的市场竞争,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推动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将国外优质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可以通过“鲶鱼效应”激发我国企业活力,在市场作用下实现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第二,进口促创新。继续发挥中间品进口对我国企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扩大替代弹性相对较弱的中间品的进口数量,使企业通过“干中学”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出口二元边际扩大。对于替代弹性较大的中间品,更加注重进口质量与种类,通过中间品竞争激发上游企业创新意愿,同时依靠成本效应推动下游企业发展,提升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进口促平衡。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消费市场的发展中贸易大国,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平衡国际贸易收支,有助带动全球需求增加、经济回暖,在实现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第四,进口促安全。相比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战略储备机制建立较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原油进口量在2015年超过美国达到33550万吨,但我国石油的战略储备量仅可供维持34天左右,即使根据《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我国可以在2020年形成100天左右的石油储备规模,但也低于美国和日本当前的139天和158天。进一步扩大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可以提升我国战略储备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主动扩大开放
在我国进口战略转型过程中,要主动扩大开放,要从简单的边境外关税减免,更多向更为深入的边境内制度层面开放扩展。积极寻求主动扩大开放与对等双边和诸(多)边对等开放相结合,努力由国际经济参与者转为规则制定者。
第一,加强双边和多边自贸区(FTA)建设。与其他国家组建自贸区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我国应巩固已有成果并积极推动双边贸易协定不断升级。在发展双边贸易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多边贸易,例如中日韩、中欧;同时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例如加拿大。扩大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建设可以降低贸易的不确定性,扩大进口来源,提升进口产品差异化程度。
第二,发展境内自由贸易试验区(FTZ),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自贸区和自贸港的建设,对于合理扩大进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陆续建立了上海、天津、广东等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在2018年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探索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自贸区和自贸港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世界经济波动和金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国较平稳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对外开放之路。
第三,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充分发挥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保持对外投资增长的基础上注重推动进口贸易的发展,增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双边及多边关系建设。国家信息中心等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增速已首次超过出口,但发展空间仍然巨大,特别是矿物燃油类等初级产品。
第四,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实现进口消费升级。在发展双边及多边关系的基础上,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加大进口贸易力度,同时调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帮助我国消费者购买到价廉质优的国外商品。
完善配套体制机制
在主动开放的同时,还应积极做好相应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应该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便利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降低贸易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增进进口战略的实施效果。
第一,优化海关监管措施、保证通关便利化。对于进口逐步用负面清单制度替代“白名单”制度,让更多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企业报关纳税环节,简化商品通关流程、压缩货物通关时间,并对各个环节实时监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改善营商环境。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国外先进技术放心“走进来”,同时激发国内厂商研发创新的活力;深化供给侧改革,减少要素市场扭曲,以市场为主导更加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进口产品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增加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简化融资流程、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使各中小型企业减轻融资约束对生产的桎梏,充分引进先进技术与高质量中间品、资本品。
第三,出台相关财税政策。降低企业进口税收,鼓励企业进口高质量中间品,尤其注重降低下游企业进口国外消费品的关税,使我国居民不必走出国门就能买到价格低廉的优质进口产品,提升消费者福利。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非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吸引人才和投资提供优良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厂商和消费者对高质量进口产品的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进口中间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演进机理与优化路径”(19YJC7902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