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接地气的文艺批评
2019年11月15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5日第1816期 作者:毋燕

  创作与批评作为文艺之两翼,需要在良好文艺生态的保驾护航中,彼此借力,互相砥砺。而良好文艺生态的营造,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文艺方针政策,离不开健全成熟的文艺管理体制机制,同样也离不开思想与审美并重的文艺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文艺批评作为社会文化意识的导向标,具有激发创作和引领舆论的双重效力,更葆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文艺批评的内驱力生发于现实的文艺生态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追求更高更有尊严的价值,也就是精神文化的充盈。这就要求作为人类精神思索活动的文艺创作、文艺品鉴,能够切切实实立足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观察人民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为人民心声书与写,为人民业绩鼓与呼。

  然而,现实文艺发展又未能尽如人意,高质量、高站位的优秀作品目前尚为有限,还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鉴于此,文艺批评就很自然地应具有实践意蕴和批判精神。针对当前文艺现状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带着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宏观把握文艺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步骤。这种面向生活的创作驱动,正是当前文艺发展的必要动力和内聚力,展现的是文艺思想的感性精神和理性逻辑。

  毫不动摇文艺批评的衡量标准——民心向度。判断文艺作品好不好,人民是我们文艺工作的裁决者和评判者,主要看人民需不需要、喜不喜欢、接不接受。在批评的视域里,只有那些真正书写人民的心声,注重向人物内心灵魂深处开掘的文字,展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才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也只有揭示出时代生活必然走向的作品,才有价值、有实实在在的存在意义。但是,现实文艺品鉴中,不时会有文艺批评被金钱绑架、被人情束缚的现象。众多的事实证明,文艺批评一旦偏离了人民的需要,就会沦为资本市场的工具。从而,批评也失去对于创作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沦为虚设。大众对于文艺阅读的期待必将大打折扣,文艺前景也就趋于堪忧。

  重塑文艺批评尊严必须回归文学现场,在具体的文艺品鉴活动中达成。毋庸讳言,当下文艺创作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浮躁。浮躁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此,文艺批评不容懈怠,需要立足实际,敏锐洞察,在文艺思潮、文艺趋势、文艺作品、文艺心理等内核中,落实批判、探索、求新的理性精神,以实现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文艺目标。

  从批评内容的广度来看,文艺批评的触手需要多方探进,全面跟踪。置身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浪潮中,文艺批评要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新生的各种文艺力量。对于网络文艺,包括各种自媒体文艺需要给予正面引导和合理评鉴,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导引,同时也应设立一个弹性的评价区域。使文艺作品以清朗、活泼、敦厚的批评品相展现出来,稳中有序、稳中有进、稳中有升地促进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从批评内涵的深度来看,文艺批评要充分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职能,就必须正视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文艺创作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数量虚高但创新不足,也就是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急功近利,各种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创作,迎合了良莠不齐的生产机构的需求,这更多地属于对出版市场管理缺位所致;二是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除却市场需求的催生原因,其根本仍是文艺作品的内在创新乏力,进而沦为同质化所致。

  就此,文艺批评需要考镜甄别,对症下药,于前者应侧重文艺市场和文艺风气的规范引导,及时匡正法规和制度的不足,于后者应侧重从创作技巧和创作策略上有所疏导。而对于那些鱼目混珠,甚至明显携带恶意的文艺现象,包括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文艺批评必须坚决批判,以正视听,重塑批评的公信力和批判的价值精神。

  文艺批评公信力的建设应着眼于文艺理论的支撑夯实。不可否认,文艺批评的公允与否,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外部条件来看,整个批评的生态环境,包括批评的风气、创作的态势、制度的制定都会影响到批评的效能;从内部条件来看,批评家自我的修养素质和专业期许,包括理论知识储备、视野站位、情趣好恶等,都会制约批评的力度和深度。从诸种因素来看,批评家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区间非常大。除此以外,夯实文艺批评的理论根底,便成为了提高文艺批评最有保障的途径。

  故而,文艺批评的实践理应获得文艺理论的支撑。对一部文艺作品的品鉴,如果只有随机、感性、零散的体悟,而没有文艺理论的支撑和佐证,那是不可取的。相反,倘若拥有扎实的文艺理论捍卫文艺批评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法则,文艺批评必然是理性、全面和深刻的。但有一个误区是需要避免的,那就是不能照搬西方的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对于文艺批评的意义,在于文艺理论为文艺批评提供了一种学理上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视野,包括新的文艺视角、文艺参照、文艺思维。这些都可以借鉴吸收,但切不能硬用西方理论来窠臼中国的文艺审美和文化精神。文艺批评应本着立足中国文艺舆情和生态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承继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兼容并蓄西方文艺批评理论,革新创造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艺术心理、文化信仰的新标准。

  文艺批评终极呈现的理应是中国精神。优秀的文艺批评就像一枚精心铸造的硬币,一面彰显的是文艺思想和艺术情怀的延伸、拓展,另一面承载的是文化践行和社会价值的浸润与追求。众声喧哗的文艺生态、活跃的文艺市场,为传统的文艺批评提出了新的驰骋空间。文艺批评如何适应新的文艺生态、文艺市场,以实现批评的理论阐释与现实对接?这是当代文艺批评面临的一个时代命题。

  追根溯源,文艺批评应牢守文化立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壮大主流文艺评论的声音和阵地,为涵养风清气正、开阔昂扬的文艺评论生态、推动文艺事业再攀高峰,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从而,推促中国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展现好中国风貌。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也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国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文艺批评尤其显得举足轻重。这是中国文艺“走出去”的基本要求,也是根本途径。

  高站位,是一种理论目标,也是一种实践策略。文艺批评应以此为圭臬,找准当下的时代价值和使命担当,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树立文艺的独立信仰,构建起系统完备、严密科学的批评逻辑。在具体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中爬梳剔抉,勾稽梳理文艺源流和新规律,促进文艺理论的丰赡和充实。结合中国文艺生态历程,以文化的营养和思想的力量,绘就文艺发展的可期方向和未来蓝图。发挥文艺批评的洞幽烛微、臧否合度、激浊扬清的功能,发现与扶持文化新人,推动文艺队伍的有效壮大。兼容并蓄多种文艺形式的理论知识,构建既具时代特征又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理论新体系,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提供强力的理论支撑和先进的文化引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