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理念分歧、制度博弈、规则之争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郎平所著的《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与博弈》,作为网络空间研究领域新成果,从全球治理、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三个视角出发,探讨了网络空间的主权、秩序、地缘等重大理论问题,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内涵,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核心逻辑是,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从各自安全和利益的考量出发,寻求建立网络空间统一的规则。不同行为体客观上存在能力差异,主观上存在认知差异,因而对安全和利益的出发点必然不同。能力差异几乎无法在短期内克服,但是认知差异却可以通过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逐步改变。这是因为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为错误认知,具体表现在对网络空间以及网络空间中行为体理性行为的错误认知。通过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探求错误认知产生的原因,还原真实的网络空间和理性的决策,是研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学者急需完成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书对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全球治理之维中,该书对于网络空间的定义、治理行为体,以及秩序构建展开了深入分析。通过对技术社群与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与多边治理模式这两组治理模式的探索,呈现了网络空间治理的关键问题和主要脉络。
在国家安全之维中,作者提出了从网络空间安全到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这一趋势性判断,不仅反映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为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理论研究方向。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威胁来源更加复杂多元,数字技术与国家安全深入交融,新的安全观和治理理念亟待建立。数字时代没有绝对的国家安全,安全风险与创新发展相伴相生,安全化与去安全化相辅相成。该书抓住了数字时代国家安全的基本特点,初步构建起解释性框架,对于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国博弈之维中,该书将目光聚焦于大国,提出了“融合国力”的概念。网络空间与物理世界的深度交融使得很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无法依靠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需要更加扁平化、跨领域的战略协调能力。数字时代的“融合国力”竞争,比拼的不是各个领域实力的综合相加,而是国家在不同领域实力的聚合。为赢得数字空间之争,大国需要构建一种能够协调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和不同层次战略资源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体系。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作者敏锐地抓住了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领域的前沿议题。网络空间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关注的议题各有不同。从国际关系学科来看,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网络主权、数字地缘空间、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都是重大理论性问题,同时也是探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理论基础。该书在这些重要概念上的探索,结合了国际关系的理论范式和网络空间的实践,推动了学术界对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解。
从国际关系经典理论与网络空间结合的角度来看,作者从全球治理、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视角展开分析,反映了当前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领域理论研究的突破方向。这三大方向都拥有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如何将经典理论应用于新变量是一大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空间的战略性地位上升,也需要在新的情况下对这些经典理论作出一定的调整,以增强其解释力。作者的探索一方面证明了经典国际关系理论的生命力,即使是在网络空间这样一个新兴的、虚拟的空间中,我们依旧可以运用现有理论来进行解释。另一方面,作者在网络空间治理模式探索、数字时代国家安全体系构建、“融合国力”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大国博弈等方面作出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
虽然该书从全球治理、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三个维度出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主要脉络,但是网络空间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很多新的变量未能纳入该书的分析框架之中,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与网络空间相结合所带来的影响。网络空间依托于数字技术发展,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依旧具有澎湃的生命力,并试图持续地颠覆我们的知识体系。学术研究也需要顺应技术的发展,更加关注技术的底层逻辑,这也是作者以及其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学者共同面临的挑战。未来,不断地探索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框架,乃至建立起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统一的学科研究范式,是新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面临的共同任务。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