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20年取得丰硕成果
2020年10月15日 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5日第2026期 作者:王严

  从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合作论坛走过了20年的岁月。20年间,中非合作论坛不断完善与提升,已经成为中非之间磋商与对话的重要平台。同时,中非合作论坛还保持将农业、基础设施合作作为中非合作优先领域的初心,坚守扩大中非在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合作的决心,秉承实现中非贸易的平衡与扩大的公心。

  论坛的完善与提升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年来,处于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逐步完善。中非双方的磋商机制和对话渠道日益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设立新的分论坛或推动已有分论坛机制化。首先是设立了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对非投资论坛等多个分论坛。其次是推动已有分论坛机制化。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年间,中非之间积累了一些合作经验,不断推动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中非民间论坛、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等已有分论坛机制化,进一步丰富了中非各领域的磋商与对话渠道。再次是新设立多个中心或机构。例如,设立中非地学合作中心、中国—非盟农业合作委员会、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非洲研究院、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对非投资智库联盟等。

  第二,中非合作内涵提升。首先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提升为全面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从以贸易为主开始,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与国际事务的全面合作。其次是从具体领域合作提升到制定政策与规划等发展能力合作。如从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到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和政策制定,以提高非洲医疗卫生领域的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中非合作与时俱进,更加务实。首先是增加新的合作内容。如政治合作中,除高层交往外,逐渐增加政党、立法机构、地方政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等内容。增加海洋经济的合作、食品安全合作、中医药和非洲传统医疗合作、中非文化产业合作等内容。其次是深化务实合作。如2015年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提出,中方将与非洲国家加强海洋领域的交流与技术合作,积极探讨共建海洋观测站、实验室、合作中心的可能性,2018年北京行动计划已经将“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合作内容明确化。

  第四,不断对接并支持非洲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为中非合作论坛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的对接。首先,中非合作论坛与NEPAD的目标相同,即都致力于促进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中非合作论坛与NEPAD都将基础设施合作视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其次,中非合作论坛支持非洲实施《2063年议程》及其第一个十年规划,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为支持非洲实现互联互通和一体化,使非洲拥有更多一体化基础设施,中国将同非盟在“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总统基础设施倡议”的项目设计、考察、融资和管理等方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加强对话与交流,为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提供支持。

  保持初心不变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年来,除实现自身的完善与提升外,还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坚持与坚守,努力保持初心不变。

  第一,保持将农业合作、基础设施合作作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的初心不变。加强农业合作,对双方消除贫困、促进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的“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中国对非“八大行动”中的 “产业促进行动”等,都将农业合作作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在非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适合非洲的相关技术和发展经验,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十大合作计划”中的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以及“八大行动”中的设施联通行动,都致力于改善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促进互联互通。

  第二,坚守扩大中非双方在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合作的决心不变。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对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和非洲重申致力于增强非洲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后,中国设立了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专门用于对非人才培训。教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双方定期举办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以推动双方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对话。中方提供的奖学金项目和举办的各类培训研讨项目,涵盖农业、工业、卫生、教育、通信、媒体、科技、防灾减灾、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

  第三,秉承实现中非贸易的平衡与扩大的公心不变。经贸合作始终是中非关系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在经贸合作中,中国始终秉持互利共赢原则,改变非洲出口初级产品、单一产品和原料的状态。中国积极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转型升级,实现中非贸易的平衡与扩大,并为此实施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帮助非洲提高其生产能力,鼓励中国企业优先进口非洲产品。支持非洲提振出口能力,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支持地方政府和协会组织企业赴非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欢迎非洲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重要展会,并提供必要的优惠和便利措施。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中非关系编年史”(16JDGH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