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力
2020年10月15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5日第2026期 作者:王凤丽 梅秋慧

  带有东方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欢迎。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如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是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

  文化相通与文明互鉴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同于实体商品的贸易与传播,它是抽象的、独特的,也是深入人们思想观念,可以世代传承、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文化是风俗习惯、信仰制度、人生大事等人生式样之别称,“文化首当重二义:一者文化当为大群众所有,二则文化必具绵历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文明形态梳理为20多种不同文明,认为它们各有其独特文化,其中,古代中国属于“成熟的文明”。钱穆也认为文化“各自有其独特之个性”,对比中印欧三方文化后,他认为因形成环境不同,中国为“孝”的文化,西方为“爱”的文化,印度为“慈”的文化,三者呈现“分道扬镳、异途并辔”之势。然而,文化又“有其共通之精神”。文化特质不同,各自包含的优秀内容却可以相通共融。如我国儒家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讲“兼爱”,西方讲“爱人如己”,这些都将“孝”“爱”“慈”三种特质融合一体。因此,文化基于人类的心灵和情感认同,可以超越历史、民族、地理、思想派系等界限,人性道德层面的共识是文化共融共通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之一。

  一个有活力、能持续发展的文明体,不仅能成功地将它的特质文化扩散出来,还能吸引与它接触过的异己社会体,与之互动、互鉴。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较为强大的朝代,如隋、唐、宋、元等,无一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持积极、多元、包容、开放的态度,并能给与之接触的其他文明体注入积极的活力。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经济、文化强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本国文化,又能包容接纳外来优秀文化,同时能持续不断地将自身优秀文化特质通过各类文化产品向外辐射,以满足全球化时代不同特质文化之间的互通需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较强传播力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中国持续不断地向世界传递汉文化圈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如汉字及其源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东亚、东南亚多个国家在历史上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时至今日还保留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习俗。遥远的欧洲也有从中国文化中获取智慧的经验,在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实物之外,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曾激起无数人对神秘东方的想象。马若瑟把元曲《赵氏孤儿》译成法文,故事呈现的“侠义”“重诺”等中国精神,打动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将其改编成话剧,在巴黎剧院演出后备受欢迎。19世纪西方汉学研究正式兴起,此后涌现出儒莲、理雅各、戴遂良、顾赛芬等大批汉学家。他们对我国汉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哲学、民俗学、民族志、文学艺术、行政制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推介。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独特,客观上既刺激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为启蒙运动和20世纪全球社科研究的蓬勃发展贡献了思想智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兰西文学院于1872年设立的“儒莲奖”。该奖项按年度颁发,自1875年第一次颁发以来,其间偶有年度空缺,至今仍在评发,是世界汉学研究的最高奖项。儒莲奖关注广义的汉学,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东亚、东南亚、中亚等汉文化圈。该奖项早期获奖作品主要是精通汉语的来华传教士对汉文化圈哲学、语言、信仰、行政制度、风土人情等的介绍,后期获奖作品学术研究分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获奖。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北大史学教授杨保筠等人都曾获该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拓展中华文化发展空间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目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呈现三个较明显的特征。

  一是传播主体多元化,文化产业海外拓展速度快。以出版外宣工作为例,文化内容从零散单一的版权输出,向规模化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重大工程升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从政府、社会组织向学校、企业和个人辐射。各文化企业陆续在世界各地以控股、参股、合营、并购等多种经营方式,设立各类海外文化传播机构,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迈进崭新的时代。

  二是传播内涵丰富,不拘泥于纸质文本。文化外宣单位应积极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以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为载体,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宽仁重义、重诺守信等优秀特质,以契合当代生活和时代风尚。从传统的纸质报刊、图书,向有声读物、AR读物、VR读物,甚至影视改编、网络游戏、数字新闻视讯、文创产品等延伸,实现载体跨界、内容跨界。近年来,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优秀影视剧作和文学作品,不断引发世界级文化现象,甚至一些民间“网红”也可以是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使者。

  三是传播平台模式新颖,全平台传播潜力大。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商品生产、存储、物流和分销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平台多元化支撑了文化产品多样化。文化的线上传播越来越重要,融媒体、交互性和3D建模技术的数字融媒体平台应用,正迅速突破传统模式,聚合线上线下资源,持续推进阅读平台、视讯平台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工作有望在未来的文化传播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发展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内容提炼与传播策略研究”(2019030303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