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联系
2019年10月17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7日总第1795期 作者:张玉友 韩志斌

  2018年9月14日,位于沙特阿拉伯布盖格和胡赖斯两处石油设施遭到猛烈袭击,海湾地区局势再次陷入紧张。以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反伊朗集团”在袭击事件爆发后,就将幕后推手指向伊朗。对此,伊朗称这是美国惯用的“污蔑政策”。事实上,此次袭击事件可以看作是多年来域外大国和地区国家围绕海湾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逻辑演进的结果。

  “安全困境”主导下的海湾国际关系

  海湾地区一向被视为安全困境最突出的地区,该地区安全体系的形成始于1971年,当时英国势力从该地区撤出,巴林、卡塔尔、阿曼和阿联酋相继独立,而科威特早在此前10年就已独立,这极大地塑造了海湾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这种“安全”集中体现在海湾君主国对国内威胁的关切。

  1971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该地区的首要外部势力。此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均是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海湾地区维持了罕见的“和平”状态。1979年是海湾国际关系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五大历史事件塑造了该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一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二是萨达姆上台;三是苏联入侵阿富汗;四是反对沙特阿拉伯政权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袭击和占领了麦加的大清真寺;五是埃及和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一方面挑战了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威胁到了海湾诸国的政权安全。

  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伊关系破裂,阿富汗战争的结束也并未给该地区带来和平,相反在战争中滋长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迅速扩散至海湾乃至整个西亚北非地区。在两伊战争中,海湾君主国一方面要提防激进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又不愿直接与伊朗对抗,遂选择支持萨达姆的伊拉克。1981年,海湾君主国建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GCC)以应对伊朗的威胁。但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改变了海湾地区格局。此时海湾君主国和美国同时将矛头指向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政权和萨达姆的地区扩张主义。

  “9·11”事件的爆发继续塑造着海湾地区格局。随着小布什政府推出“全球反恐战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美国开始谋求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的过度介入加上海湾国家经济发展疲软,海湾君主国内部出现了规模性的反美思潮,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涌现。

  从历史来看,海湾地区是一个极易爆发冲突的区域。自1980年以来,该地区已经爆发了三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即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事实上,为了防止战争的爆发及应对各种国内外威胁,海湾国家加大军事投入,但非但未能加强各自的安全,反而造成了国家间不信任的局面。

  2003年以后,海湾国家的“安全困境”愈发显现。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否大力增加本国的防御能力,因为该举措可能引起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的举措,最终造成地区大规模的军备竞赛;第二,发展自身武装力量和“分包”给主要大国之间的两难困境;第三,保持该地区脱离大国支配的命运与吸引外部势力介入以提供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实质上,这三组“安全困境”都来源于海湾国家领导人对政权脆弱性的顾虑。因此,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他们首要政治考量在于预判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否危及自身的政权安全,而基于这一逻辑制定的政策往往与国家利益相悖。

  海合会内部分歧的加深

  2011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是一场世俗力量与伊斯兰主义力量之争,后者也是近年来塑造海湾地区格局的重要影响之一。跨国伊斯兰主义思潮一直被海湾君主国视为重要威胁之一。2011年以来的伊斯兰主义思潮将中东地区划分成了以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为主的反跨国思潮阵营与以土耳其和卡塔尔为主的支持跨国思潮阵营。

  这种结构性矛盾对海合会内部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2014年爆发的第一次卡塔尔危机中,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巴林指责卡塔尔通过支持穆兄会干涉他国内政,遂召回驻卡大使。2015年伊朗核协议的达成、也门冲突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海合会内部的分歧。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访问海湾地区,其反伊朗与支持沙特阿拉伯的鲜明立场,引发了海合会内部部分人士的批评,在联盟内部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外交危机。一系列事件的爆发最终推动了2017年第二次卡塔尔危机的爆发,也标志着海合会内部分歧第一次被公开化。

  由于海湾国家对各自安全利益的关切,海湾安全体系已不是一个整体,且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任何一次地区事件都会给整个局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后续又实施对伊制裁,不仅将美伊关系推向矛盾的制高点,而且也让海合会内部面临着对伊朗政策的困境。同年10月,卡舒吉事件爆发,沙特阿拉伯国家形象随之遭到巨大损害,沙特阿拉伯的一些盟友,如阿联酋甚至开始考虑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

  海合会内部分歧的加深,事实上为伊朗在该地区追求战略利益提供了机遇。长期以来,伊朗历届领导人都将该国定位为地区大国,其在中东地区建立起的各种地方性武装组织组成了“战略纵深”,形成了严密的幕后支持战略。即使经历了美国的多年制裁,伊朗也已发展出了强大的自卫能力,并与土耳其和俄罗斯结成事实上的联盟。相比之下,沙特阿拉伯的自卫能力异常脆弱——极其依赖美国的保护,其建立的地区网络也有崩溃的危险,阿联酋撤军及支持也门南方分离主义组织正是一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加大了对沙特阿拉伯战略空间的挤压,与此同时,此举也与美国利益产生冲突,进而导致海湾地区局势持续紧张。

  竞争与对抗仍将是海湾局势的主旋律

  从未来海湾局势的发展来看,首先,美伊冲突仍将是核心矛盾,且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自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来,美伊双方的口水仗和军事威胁一直未消停,也没有试图解决矛盾的迹象。作为海湾安全体系的国际层面因素,美伊关系将严重制约着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伊朗和沙特冲突将是主要矛盾。作为该地区典型的结构性矛盾代表,在现有的国内体制与地区环境制约下,双方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尤其在也门问题上博弈与对抗。

  再次,海合会内部冲突将是次要矛盾。因为对海湾君主国来说,建立起能够维护君主制生存的“神圣联盟”的利益远大于地缘政治利益,事实上近日沙特阿拉伯与卡塔尔已出现接触的迹象。

  最后,此次油厂设施遭袭是沙特阿拉伯在海湾地区战略受损的重要表现之一。因遭受内政与外交的双重受挫,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试图继续寻找新的战略空间,以扭转沙特阿拉伯领导层在国内的不利局面。早些时候,萨勒曼表示他对土耳其已失去耐心,原因是土耳其去年10月处理卡舒吉事件的方式让沙特阿拉伯大为难堪。9月12日,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易卜拉欣·阿卜杜阿齐兹·阿萨夫表示,沙特阿拉伯支持希腊族塞浦路斯人反对土耳其在地中海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

  综上所述,“安全困境”制约下的海湾国际关系局势一方面因美国介入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海湾国家对安全问题的关切,尤其是对政权安全的敏感,导致地区大国之间持续的竞争与对抗。这不仅让未来海湾格局更加复杂化,也让中东地区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作者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师资博士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