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9年10月16日 08: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6日总第179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有必要回顾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解析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升级面临的任务,明确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当继续采取的措施。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山东大学(威海)副校长黄凯南表示,新中国70年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占全球的1.8%,上升到2018年的近16%。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制机制优势。

  回首70年,我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够实现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深化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章寿荣谈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中,走过了西方工业化国家100多年甚至200年的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迈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制度创新层面,我们不断建立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技术创新层面,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科学技术立国之路,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

  东南大学教授邱斌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在于:互联互通、要素流动,对外开放、出口导向,超大规模、优质中价,应用创新、系统集成,制度创新、试验推广。他认为,交通、通信的互联互通,大大促进了要素流动。通过对外开放、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增长获得了重要动能。超大规模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且具有充分的回旋余地;中国制造的产品有较高的质量,价格却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我国注重应用创新和系统集成,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重视经济制度创新,并在实验的基础上作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正成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经济格局。

  70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发展不断完善、日趋合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表示,70年来中国持续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经济结构动态变化和深刻转型升级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发展重工业,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助推了轻工业发展及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业务的迅速增长。在产业层面,中国建立形成了全面的产业门类,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城乡发展方面。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村镇经济实现了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章寿荣看来,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保证了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益。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

  70年来,我国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章寿荣提出,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客观上存在区域间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地区差距问题,推动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和统筹规划下,催生了许多新增长极,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空间新格局。

  黄凯南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京津冀协调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积极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程度。从成效方面来看,这些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对东西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育发展了西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以重庆市为例,三线建设期间,重庆实现了快速重工业化,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一跃成为仅次于上海、天津的工业重镇。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加持,重庆市地理区位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提出,我国工农、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实施,将更好地化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更好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杰认为,继续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必须把制造业做强、做优、做大,做好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提升高端投资能力。在政策措施上,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实行差别性、结构性的减税。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强化制造业人才培养,引导更多人才从事制造业,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级技工、工程师和研发人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体系体制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满足实体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需求。

  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稳增长,塑造增长新动能,又要调结构,补齐发展短板。章寿荣表示,稳增长,主要是使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调结构,要调整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分配结构、生态结构。要强化创新政策,促成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建立竞争政策促进市场环境的优化,构建区域协同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生态环保制度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做好战略选择。黄凯南提出,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要素错配率,加大基础研发支出,强化创新驱动。要挖掘内需升级潜力,通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升级,进一步推动供给升级。要加快制度改革与创新力度,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全球的视角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要重视和推动世界级、原创性的基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