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然而,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与世界坐标认知不到位,恶意散播“中国经济崩溃论”,制造有关中国经济的错误舆论。对此,诸多海内外学者公开批评唱衰中国经济言论的信息偏差和认知错误。近日,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特约研究专家罗尼·林斯(Ronnie Lins)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探讨了用宏观经济指标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分析了中国促消费、稳就业、提振工业经济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及成效。林斯认为,中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衡量尺度
林斯表示,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项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规模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然而,不断变化的全球局势正在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影响着各国的发展轨迹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不能只依靠一项指标,而是需要综合评估政策的实施效率。
据初步核算,中国2023年上半年GDP达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林斯认为,任何专家在对上述数据下定论之前,应当了解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首先,中国近年来的名义GDP增长率较高。从1978—2018年,中国GDP从3679亿元增长到900309亿元。这些令人瞩目的数据展现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如果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增大,中国将很难实现与之前相似的名义GDP增长率。其次,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发生在一个与当前完全不同的国际大环境下。当前,全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共同问题,对全球经济活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中国的名义GDP增长率低于以往,但2023年上半年GDP实现5.5%的增长率也许更符合中国的发展现状。
多项措施促消费稳就业
林斯对记者表示,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的经济管理部门正在采取至少两种行动,最大化释放内需市场潜力。首先,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展逆周期调节工作,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其次,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减轻家庭负担,鼓励家庭增加消费支出。对此,林斯认为,中国需要将经济刺激的重点放在两个主要问题上:一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二是降低失业率。
今天,“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在林斯看来,全球产业升级与转型正在造成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失业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新技术无疑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技术变革之快让大多数高校和教育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为新岗位培训足够多的人才。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不对称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林斯表示,政府、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需要达成共识,采取联合行动。一个国家应当重点扶持在生产链中创造最多就业机会的行业,大力扶持为国家实现自给自足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部门,深入扶持可以提升发展质量的战略部门。林斯表示,中国人民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多项措施,帮助工业部门不断适应新的生产和商业环境,加快工业行业转型升级。例如,将新兴技术大规模嵌入传统部门的产品制造当中,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质量;提升战略性工业部门的领导地位;通过物流系统效益最大化来降低运输成本;制定高质量的服务标准。结合中国政府近期发布的多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比如,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这是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工业企业当月利润首次实现正增长。2023年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升至50.2%。随着新指标陆续发布,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中国工业活动的扩张也将与政府和民众的期望保持一致。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在林斯看来,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几年如何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与其产品、服务以及流程的创新程度密切相关。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制定了一系列提高关键部门科技创新的政策和规划,让中国一直处于知识前沿。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就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并且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
林斯表示,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成果,正是以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带动技术进步的鲜活案例。如今,突破性技术创新、广泛的硬件建设和战略性投资让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领先世界。它不但是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引擎,还为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有充分底气和信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近年来,中国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力度日益增强,建设科学创新中心的速度正在变快,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科技机构的功能和布局优势。2023年9月9—11日,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主题为“开放的创新生态:创新与全球链接”。该论坛探讨了如何在多个国家的科技园区和公司之间同时发展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中国和巴基斯坦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明确了信息技术和科技合作的方向,加强了两国在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中国企业成功立足全球化新格局
林斯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直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是因为它们牢牢把握住了成功立足全球化新格局的五个战略要素。第一,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生产力,并加强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连接力;第二,实施专业技术资格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企业持续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第三,创造多样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强的工作场所和经营理念;第四,巩固本地优势,拓宽供应商渠道,降低供应链风险;第五,逐步落实人工智能工厂发展计划,从而实现特定的业务目标,拓展客户群。
近几年许多海外企业选择在中国搭建研发中心,在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同时把技术和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海外企业在中国建造高技术工厂,为中国立足发展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不断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林斯表示,这种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开发设计新产品、推动领先技术在智能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打造高效稳定的供应链等一系列创造竞争优势的举措,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高附加值,并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中国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的发展对于完善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