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与《清明上河图》
2020年12月11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1日第2067期 作者:秦延安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为北宋风俗画巨作。因为该画内容写实丰富,社会风俗尽显,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广受后世青睐,模仿者众多,流传至今约百余卷,并形成了“清明上河学”。因一幅画作形成一门研究,这在中国画界很少有之。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介绍,传世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大陆有10件,中国台湾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其中主要有三大版本:一是宋本张择端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二是明本《清明上河图》,三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历史上,真正见过张择端真迹之人少之又少,所以后世大多数作品都是按照复制本甚至是再复制本进行描绘,而且主要还是靠想象来完成,这就造成《清明上河图》各版本间的差异很大,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在可以查考的清院本四卷中,沈源的《清明上河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唯一一幅一改往日重彩设色、风格清雅的画作。

  沈源生卒年不详,是雍正、乾隆时的宫廷画家,善画佛像、人物,亦工山水界画。乾隆时供奉内廷,原为宫廷设计图样的“画样人”,后被调入画画处,留有《熙朝名画录、唐沈合作圆明园圃册》等。

  沈源的《清明上河图》,规格为 34.8×1185.9厘米,纸本设色,为各版本《清明上河图》中尺寸最大者。此画以水墨为主,在用色上,只用赭色稍加勾染,充满清新淡雅之味。在画法上,明显借鉴了当时传入宫廷的西洋“线法画”,即采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以扩大建筑物在画面中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力求达到“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的立体效果。虽然受中国审美传统的限制,这种画法在图中有所淡化,但与传统的建筑画相比,三维景物的表现能力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当时,宋本《清明上河图》尚在民间,直到嘉庆四年(1799),续编《资治通鉴》的大学问家毕沅被抄家时,其收藏的宋本《清明上河图》才得以第四次入官。所以,身处乾隆朝的沈源的《清明上河图》是在各种明本和清代前期本身就有的绘制长卷之上进行绘作的。这就使得该画在构图与场景的安排中,与清院本陈枚五人合作的《清明上河图》基本相同,只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增减。如增加有扫墓哭坟的画面,中段金兰居的位置近似,但店名、建筑结构与画法有所差异;状元府第的庭园景色布置亦略有不同,而富贵人家除了庭园有所变动外,楼阁的结构也不同,亦无西式建筑的样貌;后段大木桥后的捕鱼网罟前,安排了一段狗儿打翻食担的戏码。此外,画中的整个街道很干净,生意兴隆,表现出风清景明安定健康祥和的社会面貌,很有清代社会特色。整幅画作用笔熟练,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极为精细工整,堪称清代画院佳作。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否是清明时节景象,历来很有争议,但沈源的《清明上河图》无疑给出了肯定回答,这从其画面色彩和内容可以一眼窥知。风和景明的清明场景不仅是画作,也是人们对社会风气的向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