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夫山鼎
2020年11月20日 08: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第2052期 作者:杨曙明 文/图

  20世纪60年代,陕西乾县农民李培乾捐献给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一件西周时期青铜器——善夫山鼎。经考古人员调查,系出土于永寿县店头乡好畤河村。该鼎通高45厘米,口径42厘米,腹围125厘米,腹深21厘米,重28.1千克。圆形,折沿,立耳,鼓腹,圜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腹部有弦纹一道。

  善夫山鼎内壁铸铭文12行121字,含重文符2个,为一篇册命铭文。铭文对册命时的仪式、册命内容及赏赐物品,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记录。据铭文记载,(王三十七年)正月庚戌这一天,周王册命善夫山。善夫山由南宫乎引领进入宫门,面北立于中廷。周王令史奉宣读命辞,册命善夫山为“饮献人”,赏赐善夫山玄衣黹屯、赤巿朱黄、銮旗等物。

  按照西周的礼仪,这些王命最初都是书写在简书上并当众宣读的,后被铸刻在铜器上以资纪念。由于时间久远,简书已无法见到,但内容却以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具有王室档案的性质。现在发现最多的册命铭文都属西周中晚期,但这并不表明西周早期没有册命制度,只是当时还没有在青铜器上铸刻册命铭文的习惯。

  “善夫”为西周时的一种职官,现已发现记录关于善夫内容的铜器有20余件。郭沫若、杨树达及日本学者白川静等认为,善夫就是《周礼·天官》中的“膳夫”。膳夫为王的近臣,不仅专门管理王、王后和世子的日常饮食,还兼管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时所需的食品。

  善夫山鼎铭文中的“惟三十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是已知西周金文中纪年较高的一例。据文献记载,西周晚期在位达37年的周王只有厉王和宣王。善夫山鼎铭文开首年、月、月相、日期等“四要素”齐全,因此这件器物在铜器断代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李学勤和刘启益等学者在对比研究了善夫山鼎、仲稱父鼎和叔硕父鼎后,发现了一个人物关系链:周夷王至少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周厉王,其子继位为周宣王;另一个叫监伯,为南申国大宰,其子是仲稱父,其女是监姬。监姬与叔硕父的儿子叫善夫山,也就是周夷王的曾外孙。仲稱父与周宣王是伯叔兄弟。研究认为,监伯既然称“伯”,可能为周夷王长子,或因早丧未能承王位,则其女监姬可能生活在厉王前期,而善夫山主要活动在厉王后期的可能性较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