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在实践中发展和笃行真理
2022年11月15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5日第2530期 作者:方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篇章,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对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凝练,是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发展。

  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六个坚持”贯通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多方面的原创性贡献。

  坚持人民至上。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至上观”继承和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深刻揭示了历史必然性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意愿和自觉选择的有机统一,是历史观、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的新发展。历史潮流不可挡,人民意愿不可违。因为历史潮流,即本身体现为一定历史必然性、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大势,一定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意愿的大势,从而最终体现为人民群众的自觉的历史行动,体现为社会成员大多数人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在中国由最初少数知识分子的向往最后变成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历史必然性恰恰在于它们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意愿和价值追求紧密相联,既是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

  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别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抄照搬。自信自立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观念的极大增强,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由被动到彻底主动、由自卑到高度自信的“凤凰涅槃”,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历史主体的重塑。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但人在历史过程中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同样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历史主体由于对历史大势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把握、历史担当精神和创造作为的差异,因而历史发展状况和结果就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把自信自立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基本要件,这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长期执政,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守正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样是守正创新的历史。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的。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按照这种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到处套用的万能公式,各国共产党人只需运用它即可。事实证明,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和引领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恰恰是通过各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探索和创造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时代化才能引领时代。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语)理论创新和发展最深厚的源泉来自实践,但实践不可能自动地升华为理论,必然要通过问题这一媒介,反映实践的要求,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进而指导实践的新发展。实践中不断涌现的“苦恼的疑问”是人类实践的特有魅力,也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奥秘所在。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给予科学的解答,就会把理论、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发展,所面临的时代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敏锐地把握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并作出科学透彻的解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既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变化观点的继承,又是基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实践是极其复杂而开放的系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机遇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代中国实践与世界变革的联系日趋紧密,当代中国实践的世界性影响日益加深;同时,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两个大局”交互影响,两个题目,一张卷子,呈现出复杂的巨系统特征。理论创新、思维方式就要避免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整体化、集成化。

  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狭隘地域性的存在,而是普遍交往背景下的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发展,打破了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西方中心主义”一统天下的神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向世界人民传递了这样的信念:这个世界不再是也不应该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横行的不公平不正义的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发展。

  概括地说,“六个坚持”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版本和最新样态。

  在实践中笃行真理

  真理的力量在于运用。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职责,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贯彻人民至上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积极有为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掌握运用“活的”马克思主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同借口国情特殊、时代条件变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要同不顾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变化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研究解决中国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提高“七种思维能力”。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强化顶层设计,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拓展世界眼光。观大势,谋大局。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办好中国的事情的同时,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887年,恩格斯在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35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伟大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后继者那里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和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并将进一步彰显出绚丽的发展前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