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赋能共同富裕
2023年06月21日 10: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1日第2676期 作者:庞甲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积极谋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以教育力量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当仁不让的新使命,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也必须找准自身的时代坐标。

  深度融合“四新”建设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是强调“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出人民群众的美好追求,新征程上促进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必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要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强新医科建设、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在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高校必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四新”建设相融合。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通一级学科门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学校优势学科,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要健全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优势学科教师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材,设置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校、校地、校企、校所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大学生参与“双创”的渠道。

  全面贯彻“五育”并举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不仅要依托教育得以实现,同时还要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2019年3月,教育部部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思创融合,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打造德育大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瞄准科技前沿和新兴专业,深入推进“专创融合”和“科创融合”,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打造智育大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还要把敢闯会创、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相结合,打造体育、美育大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更要和劳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打造劳动教育大平台。只有这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深入落实科学教评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一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在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高校要持续培养高质量人才助力共同富裕,必须以新时代教育评价原则为指导,构建更加良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具体说来,就是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高校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在创新创业课尤其是实践课程中设置科学的考核内容,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设置明确的考核标准,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与全方位考核相结合;同时,推动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制度,畅通人才成长渠道。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业绩成果纳入教师评价准则,多维激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突出教学实绩。要改革学校评价体系,以正确的育人理念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实绩,将构建公平的“双创”教育环境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为根本标准,建立涵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发展现状、实施过程及结果的全链条式评价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监管。同时,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破除“五唯”顽疾。

  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一流的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当下,高校只有构建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赋能共同富裕实践,才能担当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校要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二级学院‘五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的探索与实践”(202102653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