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在“意境”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那就是执着于概念定义和理论归属之争,而忽视“意境”与中国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联系。这种倾向在近些年有进一步发展,或从概念史梳理的角度,将“意境”范畴从中国美学精神与观念体现的“意境”研究中剥离开来,看成是不含价值色彩的中性概念;或以西学格义的名义将“意境”与西方的学说思想对应起来,认为由20世纪一批最重要的中国美学家建构起来的“意境”说只是西方美学的变体,与中国传统美学无关。不能否定对“意境”范畴进行概念史梳理和理论归属讨论的价值,但是这一讨论必须从中国美学和艺术实践出发。“意境”理论正式形成于唐代,唐代关于“意境”内涵两个基本规定,即“意与境会”与“境生于象外”,它们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的体现,也是唐人诗歌艺术实践的产物。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关于“意境”理论的建构或论述,都吸纳了来自西方现代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某种思想资源,但又都不是简单地将“意境”纳入某种学说思想的范围,作理论与概念的图解,而是将“意境”范畴看成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重视“意境”在艺术领域中的运用。今天谈意境审美,应该延续这一传统,呈现中国美学的经验与风采,通过具体的艺术类型与形式充分感悟和体验意境美,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与艺术创造。
关键词:意境 理论 艺术实践 中国美学
作者毛宣国,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沙 410012)。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