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刊的“中华美学精神”栏目已经连续推出了4期,较为立体地呈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支持。除了已经刊发的论文之外,还有部分论作将目光聚焦到“器物”之上,从服饰、饮食和冷兵器等“器物”的审美特征及其体现出的中华美学精神以及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器物”美学和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华美学精神,都是有益的尝试。
“垂衣裳而天下治”凸显了“衣裳”的社会文化作用,“黼黻之美”则强调了“衣裳”的审美追求,二者往往融为一体。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认为,中华美学精神可以从中国服饰上把握,中国服饰也可以从美学上进行解释。中华美学精神寄寓于服饰上,中国服饰与中华美学精神形成互文关系,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彰显。我国服饰美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由自我约束的审美价值取向所构成的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象;由权力、等级与秩序所建立的严格的审美规范;由不同理念、趣味所导致的对立的审美风格;由“天人合一”法则所呈现的自然合理的审美性存在。作者进而提出,要把中华美学精神穿在身上,以服饰自觉地传播中华美学精神,自然地展现中国审美风貌,这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故而“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其中既包含了“礼”的规范性约束,也包含了对于食之美的追求。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修建副研究员认为,六朝时期,南北文化进行了激烈地对抗、碰撞和交融,南北文化差异突显,南人/北人、南土/北土、南士/北士的文化意识得以形成。此种文化意识,体现于文学、艺术、饮食等方面,是六朝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饮食而言,江南把独有的水产品奉为佳味,北人则将草原上的羊奶制成的酪视为美食。六朝时期,饮茶为南人独尚,北人往往对饮茶持轻蔑态度。相较而言,南北人士一方面对对方的饮食文化报以一种排斥与抵制态度,坚守自己的饮食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随着南北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其对对方的饮食文化又有一定程度的接受。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古人对于“止戈为武”的理解已经渗透到冷兵器的设计和制造之中,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西安工业大学魏蓉副教授认为,兵器是器物价值在军事上的一种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冷兵器意匠也同样遵循着古人传统的造物理念和造物审美思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冷兵器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四个较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造物美学思想:观象制器——兵器意匠中的“天时地利”;物以载道——兵器意匠中的道德审美;物以致用——兵器意匠中的材料美学;重己役物——兵器意匠中人、物和谐的审美观。这对于现代兵器设计和制造都是有益的借鉴,遵循古人对待兵器意匠的审美态度或许能够保证人类在兵器的发展中不误入歧途。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体现在“器”中,“器”能达于“道”,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之处。我们愿与同仁共同努力,在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精髓的同时,探索出一条既能“入乎内”又能“出乎外”的研究路径。
中国服饰与中华美学精神 史红
论六朝南北审美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以饮食为例 李修建
中国古代冷兵器意匠中的传统造物美学思想 魏蓉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