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
2017年09月13日 1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毛宣国 古风 潘链钰

  编者按:随着“中华美学精神”栏目持续推出,本刊陆续收到多位学者的新作。其中,除了研究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概念和地域、时代特征之外,还有部分论作从中华文化的基石——汉字、中西比较视域和文论话语建构等维度,来切入中华美学精神,把握其独有特征和内容。这些研究不但拓展了中华美学精神研究的视野,也更加立体地呈现了中华美学精神。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汉字本身所独有的审美特征,以及其丰富的能指所蕴藏的多重内涵,使得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和文化魅力。中南大学毛宣国教授认为,汉字是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1)汉字结构体现出以人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意识,它对于中华美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2)汉字是富有诗性体验的文字,汉字的诗化是中国文化诗性特征的体现,它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3)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它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也是中国哲学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重要起点。重视汉字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影响与作用,可以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美学的魅力。

  做中国美学研究要有世界眼光,要能够与国际美学发展对话——这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建构中华美学话语体系的必然选择。扬州大学古风教授认为,中国美学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美学。西方美学是打碎“美物”求“美质”,即从客体求解的美学;中国美学则是观照“美物”求“美感”,即从主体求解的美学。西方美学虽是立根于“感性”,却又背离了“感性”而求“理性”的美学;中国美学则是立根于“感性”,而又坚守了“感性”的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性学”。西方美学是将“感性”与“理性”对立起来的美学,中国美学则是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的美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美学的这些基本特色,对于中国美学的学科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学与文论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中华美学的相关文献常见于文论、诗论和书画论等中,因此,对文论关键词进行研究也有利于理解相关的美学范畴。湖南师范大学潘链钰讲师认为,从关键词角度而言,中国文论话语可以尝试从返道、立本、致用、诗性四个方面建构。返道,即返归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之道;立本,即通过加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用以重铸中国文论话语与化解文论失语危机;致用,即在回归中国文化中经世致用之思想基础上注重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诗性,即提倡诗性之文,保持文化特色与文论话语本色,延续诗性智慧之传统。“返”,是为了一种文化语境的寻根;“立”是一种文论自信的重铸;“用”是一种话语立场的启用;“诗”是文论表达的一种升华。四者正是一种舍后之得,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文论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中华美学精神”栏目已经成为本刊的一个特色,我们将继续办下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探索建构中华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同时,也为当前文艺批评的发展和繁荣提供“美学的观点”。

  汉字与中华美学精神  毛宣国

  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古风

  返道·立本·致用·诗性——中国文论建构的四个关键词思考  潘链钰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