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诗词学与诗礼文化的研究不可或缺。8月27日,第二届诗词学与诗礼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诗礼文化”成型与当代传承研究等话题进行探讨。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表示,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一切理论和实践知识,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中国诗词、诗礼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中华文化之“魂”。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不同文化交相碰撞,新时代诗词学与诗礼文化研究面临新的课题。
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伏俊琏认为,诗礼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丰富涵养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理应大力弘扬和发展。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姚蓉表示,“诗词”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礼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制度。这两者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全球的重要软实力。此外,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注重古典诗词和诗礼文化的当代传承及现代阐释,为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诗词体式研究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院长曹辛华表示,应加强清代诗学及现当代诗词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至现当代,已历经近3000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一切诗歌体式、文学风格、批评理论、文辞典故,都是清诗继承发展、吸收融变的历史凭借。清代诗歌作者与作品的数量都远超前代,其文学成就也越来越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除清代诗歌别集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大量清诗总集文献,了解清代、近现代诗歌面貌。然而,目前对此问题仅有少量的个案式研究。
从诗词的古今演变、中外传播来考察诗词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古籍所研究员黄仁生提出,词在继承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增强了语言表现的功能,逐渐形成一种与自然语言较为接近的诗化语言,从而使得文学的描写更为细腻。这一方面使词的写作更加自由,另一方面促进了文学表现中的心理描写。因此,应探寻诗词古今演变的规律与文化意蕴。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教授林良娥认为,诗词在域外的传承值得重视。自近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侨将中华物质文明带到域外,还将中华诗词等传统文学体式在域外发扬广大。如今,马来西亚仍有诗词社存在。这些都值得我们开展广泛探究。
中华韵文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以“对仗不必拘泥于语法结构与词性,宜分解到单字”这一观点为切入点,提出旧体诗创作应随时代发展不断变革创新。他表示,对仗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法之一,却一直都是“自选动作”,只有到了近体诗里,它才成了“规定动作”。对仗分解到单字,较之仅分解到单词,可能表现得更新、更活、更多变、更有趣。由此可见,旧体诗创作中字面的“工”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能做到单字极“工”,而且在组成单词及语句后又能拉开上下联之间的句义距离,作品的内涵将更加深刻。对诗词体式及作法的研究,是当前学者应当重视的领域,也是传承好诗词优秀文化样式的需要。
探索文学早期传播形态
礼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影响颇深的重要文化元素。伏俊琏认为,广义的“礼”包括民间仪式、宗教仪式,文学的口耳相传主要是通过各种仪式进行的。仪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也是文化的贮存器,是文化和文学存在的模式。原始人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高度凝练的礼仪,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从文学角度来看,研究经典作品中文学与礼的关系,有利于人们探索文学早期的传播形态及传播方式。
《诗经》作为详细描写古代礼乐制度的经典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志啸认为,《诗经》作为先秦时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并反映了周代的文化面貌,其中尤以礼乐文化为典型。礼乐文化在维护周代社会秩序、创建周代社会文明、推进周代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史书明确记载的周公制礼作乐,对打破夏商时代旧有社会秩序、创立周代社会新秩序、巩固周代社会结构、推进周代社会有序发展,乃至对后世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承续、维持以及秩序的建立,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周代的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多方面的生动展示,对后代了解和保存周代礼乐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学界研究中国社会早期传统礼乐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论坛由上海大学文学院、诗礼文化研究院、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主办,上海大学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