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文化教育水平 保护亚洲文明多样性
2019年05月20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0日第1695期 作者:记者张娓

  本报讯 (记者张娓)5月16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高校系列活动——“2019亚洲乡村教育、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学术沙龙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实现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是当下亚洲各国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光巨表示,亚洲人民以自身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作出了杰出贡献。当前,亚洲各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挑战。为农村人口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是发挥农村人口潜能、应对城市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驱动力。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文化多样性教育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黄荣怀认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中,乡村教育、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探讨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关注这三者在亚洲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呈现的相互关系和互通机制,以及乡村教育在乡土文化建设中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完善乡村基本资源配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中心前主任郑雨倬看来,完善乡村基本资源配置与人文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教育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提供师资,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让农村人口获得更多公共教育资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基础教育项目专家郭晓平认为,为农村人口提供教育资源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语言等因素。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副秘书长普拉塞尔泰帕介绍了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在推进区域教育、科技、文化合作与发展方面的经验,并分享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早期教育和护理中心建设、包容性教育、对紧急情况的响应、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强化教师教育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莉莉认为,乡村教育承载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对乡村教育予以充分尊重,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

  重视教师培养机制

  乡村教育如何突破目前发展中的瓶颈,真正实现与乡村文化的协调发展?普拉塞尔泰帕认为,要重视教育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大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举行各种培训来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教学技能。在关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及当地的环境发展需求,以实现乡村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郑雨倬认为,未来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边远地区建立农村教师交流制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认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这两个方面。因此,要通过教育来宣传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不同区域之间有很多特点体现在学校文化上,学校教育往往体现了当地的特色。

  郭晓平认为,完善与乡村实际相适应的教师培养机制是提升乡村文化教育水平的关键。应通过建立教师培养机制,给乡村教师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帮助其解决当地的教育问题。关于乡村教师的来源,既可以动员大学生支教,也可以培训当地有能力的人投身于乡村教育当中,以形成内外合力。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亚洲各国山水相依、民心相通、命运与共。实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各国乡村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并保护其差异性。研究各国乡村经济革故鼎新的方向,并使之与工业化进程协同。实现乡村教育优质资源的普惠供给,并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