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学科研究的创新与建设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狭义文艺学的视角看,目前我国文艺学学科研究的显著特征有哪些?该学科在基本理论研究或学科构建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新时代的文艺学学科如何实现更好发展?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学术反思意识日益增强
当下我国文艺学学科研究的显著特征可概括为回归、回位和重构。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提出,回归是指艺术学从文学门类里分离出来之后,文艺学的学科范围回归到了文学理论的范畴。回位是指在学科设置上,它已经从文学门类里原来的一级学科回位到现在文学门类里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里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的位置,自身学科建设的边界和位置更加清晰。重构是指目前学界和业界虽然对文艺学学科体系的顶层设计还有些争论,但大家都认为文艺学回归到文学理论或者文学原理的本位以后,重新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谭好哲谈到,目前我国文艺学学科研究中比较关注当代文艺泛文化现象的研究,在方法上注重文艺研究的跨学科性,特别是各种文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十分抢眼。与此同时,注重文艺理论和批评话语建构的民族性和当代性,基于民族自身当代文艺实践中的理论和批评问题开始涌现,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理论资源和批评方法受到重视。另外,学术反思意识日益增强。这些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发展理清了来路、总结了经验、提供了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我国文艺学的最大特征是边界不甚清晰,这与文艺学一直作为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属性有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永清表示,当下文艺学研究具有突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现实性,研究凸显出了问题的学理性、创新性、针对性,而研究对象既关注基础问题又关注前沿问题,且多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进行审视。
基础理论研究尚显薄弱
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建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基础理论研究力量比较薄弱。谭好哲分析到,学界从事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基础理论创新比其他文学研究都难,再加上成果发表更为不易,许多人都不愿涉足。而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原创能力不足,学界大多已习惯照着外来的话语讲或已有的话语展开,不善于从自身文艺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理论观点。基础理论研究力量薄弱和原创能力不足,使得文艺研究缺乏穿透时代的思想深度和引领未来的精神高度。
陈众议表示,现在文艺学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尤其是面对全媒体时代海量的文艺作品、视听艺术和二次元审美时,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张永清提出,当下文艺学学科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创新标识度有待加强,具有自身鲜明理论的核心概念很少。同时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多以描述、梳理见长,对问题的分析、反思不够。
目前文艺学学科在构建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与时俱进的问题。周由强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基本理论边界模糊并与实践脱节,文艺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悬浮性学科,很难对文学事业形成理论指导或者引导力量。当下,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社会实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日常生活的质与量、情与理、智与用、知与行、变与常等情感结构和表达方式都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文艺学应该走出已有的理论窠臼,有效反思当代世界与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实践。
着力解决新时代现实问题
解决新时代的现实问题是文艺学学科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张永清认为,新时代文艺学学科要实现更好发展,一方面要真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守正才能创新,要始终以解决新时代现实重大问题为导向,把接地气的学术精品书写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绝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干出来的。要真正抒写好新时代,就要真正发现在奋进新时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的理论问题,并矢志不渝地去解决现实问题、理论问题。
周由强表示,新时代的文艺学学科应树立问题意识,反思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和危机,立足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在当代社会转型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发展实际。要在重视古今和中外文艺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下,提炼社会转型期文艺实践的经验并形成理论成果。只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当代民族文艺发展,推进中国文艺融入世界,为人类文艺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谭好哲提出,新时代的文艺学学科要建立起文艺理论研究与当代文艺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从实践中发展和推进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和引领实践。在立足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自身优秀的传统理论资源和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一切优秀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成果,在打通古今、融通中外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国主体性,坚持探求文艺活动的规律性,努力创造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属性、立足中国本位立场和文艺特殊规律的当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此外,还要采取措施解决上述基础理论研究力量薄弱的状况。只有做到这几个方面,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学学科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其学术理论研究才能融入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时代大潮之中,既对文艺现实有解释力,又对文艺发展有引领作用,从而成为当代思想创新的重要一翼。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