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译者行为研究新思路
2019年05月06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6日第1685期 作者:记者孙美娟

  本报讯 (记者孙美娟)4月26—28日,首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多身份译者的意义协调与危机处理”等议题展开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提出,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译者自身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译者的活动必定反映一定的文化意义。社会文化的原因往往决定了译者译什么和怎么译。

  谈到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的关系时,扬州大学教授周领顺表示,只要有翻译活动,就必定有译者的存在。而译者的“行为”又包括具体的翻译行为和将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行为。任何领域的译者行为都值得研究,但为了使相关研究更加全面、客观和科学,就需要将其置于科学的理论视域内,用一定的理论工具加以分析和解释,因此译者行为批评应运而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朱安博认为,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角色的思考与探讨往往不在一个层面,可能会造成对译者身份和角色的理解差异。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读者、译作等诸多因素。对于翻译的认识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意义传达层面,而要考虑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读者的接受等因素。

  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