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2019年05月06日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6日第16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强调,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6点要求。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第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第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第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第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第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

  学者们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满怀期望,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大青年要坚决传承弘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出壮丽的青春篇章。

  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1919年5月4日,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忠实地实践并不断发展着五四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张小平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水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李大钊最先阐明十月革命的意义,称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胜利。他率先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拯救中国的唯一理论指南。此后,在各地产生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表示,“五四”之后,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无论是一百年前的“救国”,还是一百年后的“强国”,都是一种“爱国”。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面最有凝聚力的旗帜,也是五四运动最丰厚的精神底蕴。今天,我们纪念“五四”,就是要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人心,担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五四运动为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宇文利看来,五四运动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五四运动因青年学生的爱国诉求而起,进而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其中。五四运动彰显了革命牺牲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学生还是工农群众,为反帝反封建而敢于斗争,在革命中不畏牺牲。五四运动彰显了团结进步的时代精神,运动发展成为由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追求进步、团结一致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团结起来追求进步成为时代的写照。五四运动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从开始时学生自发斗争,到后来工人阶级自觉成为运动的主角,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始终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

  五四精神历经百年沧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不断回顾、研究、总结五四精神,总会有新的认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雪梅提出,五四精神中除了爱国,还有进步、民主、科学,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历史深刻表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中国共产党接过五四精神的旗帜,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五四运动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开启了近代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齐卫平表示,五四运动后不久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实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的同时,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

  欧阳雪梅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结束了中华民族受侵略、中国人民受压迫的悲惨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良书提到,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就包括自主创新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立足中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不断深化五四运动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传承弘扬五四精神,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不断深化对五四运动的研究,不断赋予五四精神以新的内涵。受访学者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把有关五四精神和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工作推向新高度。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中国革命走上新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始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中。齐卫平认为,应加强研究五四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转化、五四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贯通和创造。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研究五四运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谈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五四精神和青年运动、新时代青年使命等方面的研究,要注意综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增强青年运动研究的解释力和学术性。

  谈到如何加强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研究时,张小平举例说,在针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中,早期传播的历史分期、传播队伍的组成、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传播的主要内容和传播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相对薄弱。

  宇文利谈到,要重点研究有关五四运动的基础理论,如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五四运动中的社会思潮变迁、五四运动与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要加强对五四运动所蕴含的逻辑、规律和趋势的研究,加强对五四精神所包含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梳理逻辑、揭示规律、把握趋势。此外,还要借鉴海外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成果,从比较的角度深化现有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要以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讲清楚这一百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完善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胡国胜告诉记者,这一百年,是波澜壮阔的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不能割裂、孤立地看待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历史逻辑。

  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五四运动让青年学生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如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一百年前,中国青年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当前,中国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奋斗者。”何虎生说,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来看,时代与青年的辩证关系在于“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奋斗下去,因此新时代青年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接力奋斗中去。

  100年前,中国进步青年接受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变革中国、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周良书表示,五四精神的火炬已传递给当代青年。当代青年面临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年一代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坚定理想信念。要鼓励广大青年将远大理想融入脚踏实地的工作之中,到基层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在振兴中华的奋斗中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