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治理:柔性治理的理念与实践
2022年09月14日 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4日总第2491期 作者:李慧玲 陈洪连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情感性政策话语频频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有效发挥着“情感唤醒—情感凝聚—情感认同”的驱动作用。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善于培养阶级情感,发动群众闹革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着力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关心人”“爱护人”“感化人”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始终倾心搭建党群密切联系的纽带,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强大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情感治理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将情感带入治理实践,是柔性治理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制度治理、技术治理等刚性治理的补充和丰富。所谓情感治理,是指中国共产党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情感动员、情感认同、情感融通、情绪安抚、心理慰藉等手段,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情感需要的治理过程。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出发,探索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情感治理方式,对于凝聚人心、改善政党形象、重塑社会心态、提高治理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情感治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实现情感手段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以情感的纽带促进社会自治、市场机制、社会互助、自愿救助等的同向发力,这有助于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情感的力量动员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人民力量等广泛参与国家治理,以情感共同体的角色定位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改进国家治理方式,落实合作、共治和善治,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其二,发挥民心政治的感召优势。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的过程也是情感建立和维系的过程。民心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最大政治形态,也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情感治理能力的重要维度。建设“民心政治”,满足民众需求,全面体现情感规则的要求,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和情感依赖。

  其三,增强使命型政党的统合作用。中国共产党超越党派利益,以高度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识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践行强国富民的使命和担当。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使命型政党,融“先锋队性质、宗旨意识、政治责任、时代使命”等要素于一体。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借助情感的力量,发挥使命型政党的统合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使命型政党的智慧和力量。

  提升情感治理的实践进路

  利用情感因素提升治理的有效性,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了情感的能量聚集和感召效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情感治理应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在情感归属、情感驱动、情感凝聚、情感认同等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

  第一,确立情感归属,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情感治理要求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情感,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行动逻辑,贯穿于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全领域和各方面。为提高中国共产党情感治理的能力,应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民忧、顺民意,创新收集社情民意的机制和方法;要深入群众生活,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从内心深处培养对百姓的深厚感情;要搭建联系基层的平台,甘当人民的“小学生”和“勤务兵”,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保持本色,不忘初心。

  第二,增强情感驱动,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情感治理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自觉接受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永葆公仆情怀,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政德,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要贴近民众需求,全面体现情感规则的要求,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和底气,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三,注重情感凝聚,拓展情感工作方法适用范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与善于运用情感技术、推进情感工作、创新情感治理方式等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意”“心态”“舆情”,始终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是情感工作的具体体现,渗透情感治理的意蕴。当前,为创新情感工作方法,增进党群情感体验,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更加贴近百姓实际需要;要通过探索快乐体验路径、搭建共述平台、重塑集体记忆等情感工作方法,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使人民群众的情绪得到抚慰和激励,从而更好地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第四,培育情感认同,增强政治仪式聚合政治能量作用。政治仪式是党和政府举办的象征性活动,主要依靠心理、情感、认知等要素,发挥政治教化、秩序整合、凝聚人心、情感渲染等作用。通过举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政治仪式,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任务,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断聚合政治能量,增强政治感召力,赢得全体民众的情感认同。为此,要进一步发挥宪法宣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劳模表彰等政治仪式的能量聚合作用,强化全国人民对政权制度、政治权威、意识形态等的情感认同;要不断加强政治仪式的制度规范,彰显政治仪式的精神要义,将抽象的理想、信仰、情感、价值等具象化,转化为可以感知、触摸的生动载体;要加强政治仪式的操演和实践,更好地传播政治价值和巩固政治权威。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情感治理模式,是基于中国国情、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会实践等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当前,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情感治理任务纷繁复杂,需要胸怀亲民爱民、为国为民的真挚情感,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不断弘扬使命型政党的底蕴和精神,勇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责任和担当,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与荣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地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成效评价与经验总结”(22ZDA035)、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研究”(QDSKL2001101)阶段性成果,获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反腐倡廉研究中心;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