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聚焦相对贫困治理
2020年10月21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1日总第2030期 作者:王光明

  新时代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推动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在“后扶贫时代”,农村贫困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脱贫村内生治理能力不足、相对贫困农户识别认定难等问题,如何克服相对贫困治理的“短期效应”,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是需要关注的重大议题。

  相对贫困命题提出的时代意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相对贫困命题的提出既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也为续写反贫困新篇章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对贫困的提出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由消除绝对贫困到关注相对贫困,体现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本质上讲,显性的绝对贫困反映的是物质层面的贫穷,而隐性的相对贫困则是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造成的,对多层次、多体系的资源支撑有更高的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在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的阶段,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劳动者收入存在差距。显然,脱贫治理工作重心逐步转向“相对贫困”,是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后扶贫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

  相对贫困的提出更是续写反贫困新篇章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得到历史性解决。但是,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正逐步发生转向。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就必须认清相对贫困治理情形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治理时间的持续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牢固构建多层次民生兜底保障体系。

  后扶贫时代的治理困境

  在“后扶贫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应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正视和善于解决脱贫村内生治理能力不足、相对贫困农户识别认定难、深度贫困与返贫问题突出、尚未形成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等现实问题。

  脱贫村内生治理能力不足。随着各地脱贫攻坚任务逐步完成,稳脱贫越来越成为各地扶贫工作重心,但能否实现稳脱贫、治理相对贫困是否有效,考验着脱贫村内生治理能力水平。脱贫村内生治理能力的提升,依托当地人才和基层领导的有效支撑。一方面,脱贫村人才流失严重。在一些已脱贫摘帽的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基础产业薄弱,当地人口就业不稳定,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即便已脱贫村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也不足以引导流失人才回归,更谈不上聚集外来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脱贫村内生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脱贫村村干部领导力有待提升。精准扶贫期间,在相关政策的惠及下,一些地区虽然摆脱了绝对贫困,但其治理能力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一些村干部领导力不足,缺乏科学领导和精准决策的能力,无法推动乡村实现治理现代化。

  相对贫困农户识别认定难。解决相对贫困是一个较为长期的重要任务,以传统收入或消费进行贫困户识别的形式,无法全面衡量现代社会的相对贫困现象。长期以来,评估贫困状况大多是参考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贫困线。然而,我国经过多年的精准扶贫,大部分绝对贫困已经得到解决,而隐形的相对贫困在现行扶贫标准下仍无章可循,无法简单凭借收入或消费进行识别认定。尽管有的地区建立相对贫困识别标准,却由于统计项目专业较强,极易受到调查工作人员主观认定差异化的影响,在实践中仍以收入作为评估指标,导致无法精准识别每一个相对贫困户。

  深度贫困与返贫问题突出。2020年后,相对贫困治理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会使贫困治理的难度增大,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返贫、因灾返贫问题更加突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主导下,举全国之力消除绝对贫困,但对于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和群体来讲脱贫稳定性差,尤其是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公共交通等基础配套建设滞后,农村的“三留守”人员生产能力较弱,教育和安全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无法确保在脱贫之后继续保持小康状态,极易出现再次返贫问题。

  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尚待探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我国形成驻村帮扶等一系列政策机制。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帮扶力量的退出将无法确保帮扶政策可持续性,特别是针对已退出的贫困县、贫困人口,如果没有可持续的扶贫政策,返贫情况会变得比较严重。因此,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需要坚持维护扶贫政策,确保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以乡村振兴撑起可持续脱贫

  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是反贫困事业的终结,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最终是要走向共同富裕。要巩固扶贫成果,考虑相对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发展问题,应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从教育、产业、宅基地、长效机制等角度综合治理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通过教育扶贫推动根本脱贫。要充分发挥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善治的功能,弥补教育短板,重新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填平城乡教育的鸿沟,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德治涤荡文明乡风,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引导相对贫困人员主动发展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农村减贫更要重视“造血”,通过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可持续脱贫是一道“综合题”,因此针对相对贫困治理应立足收入、健康、生活水平等多维贫困,通过产业扶贫增强相对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提升相对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要结合地区以及群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帮扶相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就业脱贫。与此同时,要开设人才定向输入绿色通道,奖励补助高端返乡技术人才,解决产业扶贫“卡脖子”难题。

  保障相对贫困户居住需求,加快推进宅基地的管理改革。在脱贫攻坚中,解决相对贫困,要在盘活闲置的宅基地,全方位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体系的同时,以法治引导村民提高法律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居住权益。一是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元化方式盘活宅基地,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的经济平衡机制,引导农村群众提升法律素养,在主动复垦老宅的前提下,将新宅合法化。

  鼓励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重视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发挥乡村自治作用,从“强化群众参与”破题,构建村民议事会,充分发挥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满足相对贫困户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系统擘画相对贫困线确定、贫困对象识别退出等内容。在制定相对贫困户政策方面,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相对贫困户开展精准帮扶。在识别相对贫困户时,可调查是否存在家庭因病、因意外等有大额支出情况,一旦致贫原因消失,相关部门要立即调整贫困户动态,及时清退档案。此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相对贫困治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同时强化基层组织的领导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相对贫困的最优化治理。

  (本文系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TS201712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