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图像和反映。作为由语言符号建立起来的认知、陈述与评价系统,话语体系既是思想体系最直观的外在表达,也是时代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形式。民主话语是政治话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它集中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价值理念、设计思路和运行原则,在话语体系构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紧迫性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既是伟大思想蕴含的深刻理论命题,也是伟大时代提出的生动实践课题。
从政治发展的维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丰富实践亟须与之相匹配的民主话语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政治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和辉煌成就,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显然,上述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是以“西式民主”为代表的“他者”话语体系难以解释甚至不愿承认的,对其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充分阐释呼唤一种能够真正“表述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从学术创新的维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亟须将构建民主话语体系作为增长点和突破口。如何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论表述问题?如何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与优势?如何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于自主性、内生性、独创性的话语体系对上述重大课题进行有效回答,既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增长点,也必将成为推动整个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国家形象的维度看,新时代中国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亟须民主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当前一些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对中国民主状况、民主程度的评价远远低于真实情况,导致中国的国家政治形象被刻意扭曲和贬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根源在于以西式民主标准衡量、裁剪中国政治。只有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加强对外政治传播能力、提升政治上的国际话语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形象的“突围”。
从凝聚人心的维度看,坚定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亟须发挥民主话语体系的引导作用。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过程,实际上同时也是凝聚全体人民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共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一套概念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整、表述科学且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民主话语体系必将巩固人民对我国民主政治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可行性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可行性在于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概念根基、历史根基和时代根基作为依托,能够从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资源中寻找到坚实的价值支撑、制度支撑、文化支撑和实践支撑。
一是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作为依托,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理论根基和价值支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一方面把对民主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通过阶级分析深刻揭示民主的本质、目的和适用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对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等关系的科学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民主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手段。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和对“实质民主”的追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科学性,实现了价值逻辑与真理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是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具有标识性的“民主概念矩阵”作为依托,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概念根基和制度支撑。这一概念矩阵包含民主原则层面的“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民主形式层面的“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民主渠道层面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制度层面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等。特别是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作为依托,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时代根基和实践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容涵盖民主的地位(“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目标(“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民主的本质(“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民主政治的评判标准(“八个能否”)、民主模式的选择依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乃至民主的全球治理主张等各个方面。这些深刻且形象生动的表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认识境界,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提供了最直接的来源。这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确立、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的历史进程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既有理论依据和文化渊源,也能在国家的宪法法律体系、政治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寻找到说明,有根、有源、有生命力。
三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政治文化底蕴和文明基因作为依托,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支撑。以民本政治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在权力归属上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在政治过程上主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施政目标上主张“仁民爱民”“安民养民”“保民恤民”“利民惠民”,强调以优良的治理绩效回应老百姓民生维度的诉求。对这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现代性对接,是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历久而弥新的根本保障。
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原则与路径
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关键在于统筹好四对关系,寻求四种“平衡”。
一是统筹好自主构建与广泛借鉴的关系,在“融通中外”的过程中寻求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平衡。这实质上是如何实现话语体系“中国化”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遵循自主构建的原则,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有“破”有“立”,在破除流行的西式民主话语的诸多“陷阱”和“迷思”的基础上,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标识性概念、范畴和表述,展现中国民主话语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共同成果,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构建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绝不是为了“自说自话”,而是能够“交流对话”,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表述讲好中国民主的故事、阐释好中国民主的道路和方案。
二是统筹好话语创新与话语继承的关系,在“纵贯古今”的过程中寻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平衡。这实质上是如何实现话语体系“时代化”的问题。我们要构建的是能够回答“时代之问”的民主话语体系,认真研究解决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敢于提炼能够反映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新话语。创新不能迷失方向、不能割断历史,必须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盘活传统赋予我们的话语资源,构建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民主话语体系。
三是统筹好话语规范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在“上下联动”的过程中寻求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平衡。这实质上是如何实现话语体系“大众化”的问题。一方面,构建民主话语体系要恪守规范性、专业性;另一方面,只有“接地气”的话语才有生命力,必须解决好“为了谁”这个核心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民主的道理说清楚、讲明白,提升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认同。
四是统筹好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关系,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寻求学理性与政治性的平衡。这实质上是如何实现话语体系“实践化”的问题。民主话语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领域成为“书斋里的语言”,必须实现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结合。一方面,政治话语是民主话语体系的落脚点和归宿,学术话语要及时跟进政治话语,以政治话语提出的重大命题为研究课题;另一方面,政治话语要及时吸收学术话语的研究成果,为学术话语转化为政治实践、政治行动开辟道路。只有在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与生俱来的实践品格才能够得以彰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