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有了核心领导力量。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目标与美好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赋予现代化鲜明的“中国式”意涵,成就了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综合优势。
社会主义是党的领导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意涵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的先发优势与市场的全球拓展,把西方现代化宣奉为世界发展的普遍范式,“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甚至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现代化被打上“资本主义”的政治标识。然而,现代化的追求不是一国或几国的专利,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实践具备了有利条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现代化实践的版图上标刻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旗帜。
社会主义思想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潮激荡、社会百变中坚定地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社会主义由思想变为实践有了坚强领导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求被赋予“中国式”意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与制度优势;在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即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任务,后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明确了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路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了203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和“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解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政治标识就是“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是党的领导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式表征
中国特色的形成奠基于坚持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中国的发展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用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现代化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路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各国情况不同,政策也应该有区别,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具体地说,“中国特色”体现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坚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个明确”彰显了“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指南和根本遵循。历史证明,现代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
协调发展是党的领导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特质
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面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呈现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把实现协调发展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做了深刻分析,寻找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提出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第一二三产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贫富差距,中国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前进。
共同富裕是党的领导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现代化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目标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革命追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体现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的共富追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表现为“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的衡量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在一步步的战略规划中以行动切实推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小康”的现代化目标,“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还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一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7月1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共同富裕目标进一步落实在“两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中国特色”发展范式、与单向畸形发展不同的“协调发展”辩证方式、与追求少数人富裕不同的“共同富裕”目标追求,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路选择,为人类文明进步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