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演性视角下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及其价值隐患
2019年09月24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4日总第1784期 作者:王璐 赵昆

  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兴起了一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公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全部行为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思潮。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分析是分析人类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动机,都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说明。

  从表面看,“经济学帝国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张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公理在其他学科研究领域跨界使用的现象。但从“操演性”视角来看,“经济学帝国主义”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即将市场价值观和经济原则推行到非经济领域,并将其奉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操演性”(performativity)概念最早由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提出,意指话语在被执行后将改变其所言事物的状态。以卡隆(Callon)和麦肯齐(Mackenzie)为代表的一派经济学家,将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指出经济学公理和模型具有一种“操演性”。一种经济学公理和分析框架被提出后,不会仅停留在学术文章中,人们还会在经济活动中依此行事。在“经济人”假设、边际效用递减等理论提出之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便会有意识地将这些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其行动最终有可能表现为对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追求。按照麦肯齐的说法:经济理论“是引擎,不是照相机”。

  遵循这一逻辑,“经济学帝国主义者”把由“经济人”、市场均衡、偏好稳定三种假设有机构成的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研究领域,用交易理论分析婚姻、生育、教育等问题,甚至将独身或结婚、守法或犯罪、利己或利他等行为选择都描述为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体现。由此,人们也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遵照这些经济分析和理论行事,在面临选择时会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准,甚至以交易逻辑看待和处理婚恋、交友、生育等各种生活问题。从“操演性”视角来看,“经济学帝国主义”在将经济分析方法扩展到其他学科并用经济理论分析和描述人们的非经济行为时,也将经济理性原则和市场价值观推行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从拥有一个市场经济,过渡到了身处一个市场社会之中”。

  不可否认,“经济学帝国主义”将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并孕育了法律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交叉学科。但是,从“操演性”视角来看,“经济学帝国主义”把经济原则推行到非经济领域,用一元的经济价值观代替其他的价值观,进而将市场价值观推行到教育、医疗、政策乃至家庭生活和私人交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的全部活动都在经济理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将会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从而影响人们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首先,“经济学帝国主义”主导下的价值观将经济逻辑蔓延至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的扭曲。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是:每个自利的“经济人”通过交易共同获利,市场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简单的交易关系。当经济逻辑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逻辑时,各种人际关系也都按照这一逻辑运行,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等都被异化为一种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关系。经济利益的驱动淡化了人们之间的信任与温情,也削弱了亲情、爱情、友情等人类情感的崇高性。与此同时,市场交易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逐渐演绎出了托关系、找熟人、送红包、讲回报的关系经济,以及“文凭交易”“有偿新闻”等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风气。

  其次,“经济学帝国主义”主导下的价值观将“效用最大化”作为唯一指向,导致人的异化和“单向度”式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人的一切活动都遵循“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而货币则是衡量效用的最佳工具。由此,经济活动逐渐表现为一种对货币(金钱)的无限追求。当经济理性原则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时,对金钱的无度、无限欲望占据了人们心理和精神追求的首要位置,并逐渐削弱了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良善生活的思考。在市场价值观的统治之下,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个人生活的唯一驱动力,人偏离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异化为赚钱的机器和金钱的奴隶,成为没有灵魂的、在价值选择上排斥崇高的“单向度的人”。

  最后,“经济学帝国主义”将“价值无涉”作为基本立场,助长了“道德虚无主义”对人们行为选择的负面影响。例如,如果依照经济学的激励理论用金钱奖励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一定的激励,但也会淡化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热情和从学习中获取求知快乐的可能性,导致学习的功利化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同样,当人们把情感和荣誉当作商品来交易时,情感与荣誉的内在“善”就会被交易逻辑削弱甚至消解。在“价值无涉”的立场主宰和经济逻辑的推演下,“道德虚无主义”会日渐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导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被“虚无化”,金钱的意义被无限扩大甚至“至上化”。

  经济价值观泛滥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隐患,提醒我们应以理性和批判的态度看待“经济学帝国主义”,反思经济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实践、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与边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伦理反思”(16BZX09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