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其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卢卡奇用“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他的论文集命名并非偶然或随意为之,而是对其论文集的主题进行提炼的结果。其中,“阶级意识”是《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著作的一个关键性论题,也是青年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人将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视为一种理论上的乌托邦,但作为卢卡奇整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意识理论不仅凸显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而且为纠正当时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阶级意识:从“无”到“有”
根据卢卡奇的描述,“阶级意识存在于这样的事实,即归因于它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典型的地位做出的恰当和合理的反应”,这种适合于特定阶级的客观地位的思想和感情,就是“阶级意识”。卢卡奇指出,阶级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它才真正形成。因此,阶级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阶级意识只是一种抽象的、形式上的存在,被等级意识所遮蔽,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卢卡奇认为,包括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在内的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阶层,他们的阶级意识并没有觉醒。这主要是因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利益还没有清晰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中,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尚属于封建隶属关系,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等级制度,而伴随等级制度产生的等级意识,在当时作为真正的历史因素遮蔽了阶级意识,从根本上阻碍了阶级意识的出现。因此“阶级”只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从既定的、历史的现实中推论出来。
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纯粹以经济划分、多样性阶级并存的社会。此时,虽然有部分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仍与等级社会的残余联系在一起,具有保守、落后的特性,不能形成纯粹的阶级意识,至多是一种“不自觉的亚阶级意识”。但是,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被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不再隐藏在意识的“背后”而是就存在于意识本身之中,其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有意识”的状态,即阶级意识开始显现。
具体而言,阶级意识是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化的过程,资本主义不仅摧毁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时空阻碍,也摧毁了不同等级之间在法律上的区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天地显有一切人在形式上的平等,直接决定人与自然之间类似代谢作用的经济关系逐渐消失,人成为真正的社会存在,社会变成了人的现实,阶级本身则构成了“最接近的、特定的历史现实”。因此,自觉的阶级意识的出现便成为可能,或者说,阶级意识达到了它将成为自觉的程度。
资产阶级意识:从“虚假”到“虚伪”
资产阶级是在克服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弱点之后,凭借自身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内推动社会历史运动和发展的阶级。虽然在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形成了阶级意识,但是由于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即便是阶级意识,也有真实与虚假之分。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其阶级利益之间矛盾关系的不可克服性,导致资产阶级意识必然由虚假性向虚伪性转变。
“虚假意识”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时期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形态。卢卡奇引用恩格斯的说法,认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从主观视角来看,资产阶级的反映社会和历史环境的阶级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被认为是正确的;从客观内容层面来讲,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没有充分地表达社会发展的本质,因此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卢卡奇认为虽然这种“虚假意识”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的本质,但是它依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面镜子,因为任何观念都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映,绝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经济结构依据。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是资产阶级“虚假意识”的客观界限,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而非主观随意的。
“虚伪意识”是资产阶级在与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形态。卢卡奇指出,资产阶级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阶级意识在争夺社会控制权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真正掌握全社会,它赋予个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为了自身的利益,它试图把整个社会统一起来。资产阶级一方面被迫发展经济、社会和政治理论,另一方面又被迫形成了意识,以支撑它把控制和组织社会作为自己使命的信念。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是由少数人来执行的,而且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因此欺骗别的阶级,让它们没有清楚的阶级意识,对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存在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故而资产阶级意识带有一种狭隘和虚伪的特性。
卢卡奇认为,“虚伪意识”是资产阶级“虚假意识”中的辩证矛盾加剧后的产物。一方面,资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利益是能够促使其阶级意识发展的。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它发展的顶峰会陷入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的深层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而要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是资产阶级所不允许的。如此一来,资产阶级只能选择以欺骗的手段掩盖事实、伪造真理。这意味着,随着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走向反动的一面,它也逐渐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无产阶级意识:从“物化”到“成熟”
阶级意识发展的过程,对资产阶级来说,是一个不断反对自身的过程,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资产阶级的灭亡;但是对无产阶级来说,却意味着作为整体的自身力量不断加强,并最终在自身阶级意识的指引下走向胜利。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无产阶级的意识具有先天的正确性呢?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意识也需要经历一个从“物化”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一个问题不能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卢卡奇将这种现象称为“物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侵蚀了无产阶级意识,使无产阶级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分裂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分离上。因为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的个别目标主要是经济利益,其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而最终目标却是要有意识地超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限制。“物化意识”实际上是无产阶级意识不成熟的表现,根源于资本主义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暂时的优越性,是一种虚假意识,因为它只看到历史总体的一个部分,而没有看到其全部。卢卡奇认为,正是由于物化致使无产阶级意识的分化,最终导致一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失败。
由于“物化意识”不仅使无产阶级丧失整体性和主体性、缺乏批判精神,而且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和保护,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因此青年卢卡奇提出,必须建构成熟的无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依靠“总体性”原则,克服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促进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它既不是个别无产者的个体心理意识,也不是他们全体的群体心理意识,而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是无产阶级对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包括阶级利益、阶级作用、阶级使命的合乎理性的表达。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被赋予的阶级意识”。由于无产阶级被历史赋予了自觉地改造社会的任务,其阶级意识必然会在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之间、孤立因素和整体之间产生矛盾。所以对卢卡奇来说,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其重要性同时也在于对现实中矛盾的解决。不过,只有当这些矛盾为无产阶级所意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克服时,无产阶级的意识才会从抽象的可能变成具体的现实,才会成为真正成熟的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主要的阶级行动,是阶级意识的最终指向。阶级斗争既包括客观的斗争,也包括阶级意识的科学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其阶级斗争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使人摆脱物化意识的现实手段和革命力量。既然物化和物化意识已经普遍化,卢卡奇认为必须依靠“总体性”原则,对物化和物化意识采取总体批判。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于唤起人们对“总体性”的渴望。总体性的方法要求不仅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不断运动的整体来考察,而且也认识到人自身存在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摆脱人存在的物化状态。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进行以内在转变和自我教育为内容的意识革命,来促进其意识形态的成熟化。
(本文获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