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刚:海昏侯墓汉简《论语·知道》篇首章释义
2019年05月14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14日第1691期 作者:杨家刚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掘之后,学界对出土的大量汉简文献,尤其是其中的《论语·知道》篇佚文与“智(知)道”篇题极为关注。学者推论海昏侯简本《论语》应该就是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据研究,此章与1973年发现的肩水金关汉简《论语》佚文一致。现谨就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知道》篇首章文意加以疏解,发掘其思想内涵。

  汉简《论语·知道》篇首章译释

  海昏侯简“知道”简文可隶定如下:[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昜(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学者指出,海昏侯墓“智道之易”简与肩水金关“73EJT22:6”号简内容相同。其中“智”通“知”,文献习见,如“知者乐水”亦作“智者乐水”,海昏侯简习惯作“智”,而金关汉简作“知”。“昜”当为“易”之讹,为汉简书写习惯。有学者指出其应读为“荡”,但这与《礼记·乡饮酒义》相似文句汉唐版本一直作“易”不合,且文意难解。另外,有学者怀疑“日”字当为“曰”,但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均作“日”,且“三日”可作合理解读,应不误。两简句首皆称“孔子”,可证为后人所记,与《知道》篇本属“齐论”所增的性质相合。

  以“子曰”为界,前半章难点在“易易云者三日”。目前学界有两种断读,一为“易易云者,三日”,一为“易易云者三日”。若从第一种,因“云者”一般用为判断句,即“所谓‘易易’,(是指)三日”,明显不通。若“易易云者”后加句号,则“易易云者”之下无从连属,且“三日”二字极为突兀,不知所从。若从第二种,可作合理解读。根据文意,“易易云者”与上一句“孔子知道之易也”相关,而《礼记·乡饮酒义》亦有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一句。根据后者“吾”字可知,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中类似的“易易”叠字很可能本来就是孔子的话。由此推测,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的“孔子知道之易”为“知王道之易易”的简省,而之所以不用叠字,很可能是避免与下文“易易云者三日”的叠字重复。

  “易易”之所以用叠字,孔颖达正义解释:“取其简易之义,故重言‘易易’,犹若《尚书》‘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皆重言,取其语顺故也。”也就是说,叠字有加重语气,强调道之简易的意味。显然,此处“易易”无关《周易》之“易”,而根据《礼记·乡饮酒义》用第一人称“吾观于乡”,可推知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中所论“易易云者三日”应该是在描述孔子连日感叹“易易”等句。古时以“三”表“多”,而“云者”二字表示对相关词句的省略,“易易云者”,取其中关键字“易易”加以省略,免与上句重复而已,即“‘易易’云者三日”。

  后半章记录孔子原话,可作两种解释,一为:“孔子说:‘这道的美,没有人能够驾御它呀!’”一为:“孔子说:‘这是道的美呀,(可惜)没有人能够驾御它呀!’”《孔子家语·颜回》有类似的话,可帮助探寻孔子本意,云:“颜回问子路曰:‘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日思也夫。’”王肃注“御,犹待也”,此义虽为《汉语大词典》采用,但未见其他用例,且如果用以解释《知道》简之“御”,似乎难通,故应取“驾御”“应用”之义。观《孔子家语·颜回》文本,尽管可能与《知道》简所论非同一主题之“道”,但由于孔子用同样的话来作评价,故有助于我们玩味《知道》简的含义,在两种翻译中作一取舍。

  上文两种翻译方式,第一种突出了这“道”的高远,并强调没有人能够驾御它;第二种则突出了一种惋惜之情,即这个“道”如此美善,人们虽有能力驾御,却没有人能真正实行。结合《孔子家语·颜回》,释为第二种语意较顺畅,且更贴近孔子原意。因为在孔子心目中,道并非是不可捉摸不可掌握的,而是有其方法可循。故而孔子感叹不已以至多日的,并非是“道之美以至于没有人能够驾御它”,而是“道之美如此之易,可惜却没有人能够驾御它”。而“盍日思也夫”又与“三日”相通。

  由此,全章翻译如下:“孔子明白道的简单易行之后,感叹‘如此简单’这样的话(感叹了)多日。孔子说:‘这是道的美呀,(可惜)没有人能够驾御它呀!’”

  “道之易”在于以小见大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发现的“道之易”呢?据学者考证,此章与《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孔子家语·颜回》等联系紧密,然对比文本可见所论并非一事。《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皆点明“吾观于乡”,是针对乡礼所发;而《孔子家语·颜回》是就颜回对子路论勇力与德行而发,虽论道之美,却并未言道之易。因而,海昏侯墓与肩水金关《论语·知道》简应与《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属同一系统,而与《孔子家语·颜回》关系略远。或者,《孔子家语·颜回》此章为两章误合,这里谨存备考,不作过多推论。

  《礼记正义》引郑玄注云:“乡,乡饮酒也。易易,谓教化之本,尊贤尚齿而已。”孔颖达正义云:“言我观看乡饮酒之礼,有尊贤尚齿之法,则知王者教化之道,其事甚易,以尊贤、尚齿为教化之本故也。”可知孔子感叹连日的道之易,是由乡饮酒礼所体现出来的。而孔子如此重视乡饮酒礼的原因,则在其虽为乡礼,却体现“尊贤尚齿之法”,这正是关乎王道治平的大事,以小见大,由此孔子感叹此道易易,却没有人愿意去践行。

  孔子对乡饮酒的态度还见于《论语·乡党》“乡人饮酒”章,云:“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笔者家藏清代孤本文献论云:“上条敬老,下条尊神。敬老则人知高年之宜重,尊神则人知古礼之宜遵,皆以敬行之。俱在‘乡人’字上见人轻我重之意。”两条皆为乡人之事,饮酒、祭神俱为乡礼之大者,而乡礼之大端,正在于尊老敬神而主敬。由此可推论,孔子之所以尤重乡饮酒礼,正在于以小见大,从微细处见王道秩序之大端。这与《中庸》记载孔子由郊社之礼、禘尝之义论“治国其如示诸掌”有相合处,即“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类似的内容亦可见于《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可见,昭穆之序与老幼之序皆为伦理之反映,正为孔子所重者,而二者又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孔子在这两处都强调治国之易的原因。

  笔者此件家藏文献正论及《论语·乡党》与《礼记·乡饮酒义》“知王道之易易”之间的关系,云:“试更观其乡人饮酒。夫乡之饮,有于庠者,则以宾贤能也;有于序者,则以正齿位也。在乡大夫则三年而一举,州长则春秋而再举,党正则一岁而一举。我鲁秉礼之邦,其犹行此礼,与夫子所以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昜昜(易易)也然,而非是四者。”其中可见乡礼与国礼相通之处。虽乡礼囿于条件,不能完备,仅略仿其一二,但其中宾贤能与正齿位已体现国礼尊贤敬老的精神。彼时乡礼渐不为人所重,而鲁犹行此礼,是为孔子感叹的原因。

  此外,《礼记·乡饮酒义》也有相关阐释,如“致尊让”“致敬”“明尊长”“明养老”等,云“故圣人制之以道”。又云:“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礼记·射义》亦云:“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其中所体现出的尊让、致敬、尊长、养老、孝悌、名分等礼的内涵正是所云“圣人制之以道”和“政教之本”,也正是《论语·知道》简“王道之易”所在,由乡礼而见王道之义。

  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治国、御天下之道其实并不神秘,而有着切要钩玄、以小见大之效。所谓“道之易”,其实与孔子一贯主张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相合的,即假如人人回归礼的内涵,那么天下人自然都成为仁人,社会也就太平了。对于君王来说,只要从最细微处把握好尊贤敬老的伦理规范,那么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可惜人们大多只关注宏大表象,忽略了最基础的人伦道德内涵。这正是孔子感叹连日的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由“礼”见“仁”的思想内涵。

  (本文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出土‘书’类文献思想研究”(CTWX2016BS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