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当代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何认识这些新挑战?如何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是学术界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刘先春表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对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始终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逐步建立了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在对时代问题的解答中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认真总结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王永贵表示,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脉络,理解党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把握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走向,就必须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他认为,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核心;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是根本;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前提;不断创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是动力;切实改进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方法是关键。
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军概括说,影响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消极因素主要有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全球论、意识形态多元论、意识形态复归论等。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仍然是新时代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王永贵认为,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蔓延、当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都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是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新课题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文化形态转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冬生表示,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统一的深层学理关系,把中国经验转化为国际共享的理论,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把有关为什么坚持、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研究,纳入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结构的转化形态研究,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解决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问题,有利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契合中国的文化形态,并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刘先春建议,要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他表示,在新时代,要让马克思主义保持优势话语权,同样面临着“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追求理论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在他看来,首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和“超越”。“回归”是指还原、再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生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立足客观历史和现实的精神特质。“超越”是指带着对当代实践问题的思考去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并由此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时代化、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有实效,必须做到修辞平实化、语言大众化,使普通民众能够听懂、理解和信服。
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陈冬生认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其一,要有执政党和国家内在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思维、策略手段和顶层设计;其二,站位要高,立意要远,受众要广,话语要柔,效果要实;其三,要从知性、理性和感性多向度发力,着重解决非确定性的情绪化问题。
“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积极探索如何把我国当前取得的伟大成就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刘军认为,应旗帜鲜明地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任务,即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王永贵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当前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他认为,新时代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坚持人民立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要突出问题意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
刘军表示,要置身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现代大国,中国的意识形态发展战略,既要有本土关怀,着力解决中国自身问题,也要有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对外交往领域,要把握国际话语权,就必须精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王永贵认为,对外话语体系在内容上要打造融通中外,兼具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对外话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话语的表述既要能够向世界介绍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需要向世界人民阐释“中国奇迹”背后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支撑,让中国观点成为世界共识。对外话语体系的议题设置要找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交汇点和情感共鸣点,既要立足本国利益,也要兼顾世界人民福祉。要加强媒介传播能力建设,打造直通国际的全媒体平台。要注重利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等渠道,遵循国际受众的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助推“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认同,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