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嵌玉龙首银带钩
2023年12月08日 14: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8日第2790期 作者:王元黎

  鎏金嵌玉龙首银带钩,通长18.7厘米,宽4.9厘米。器身所嵌三枚玉玦直径分别为2.6厘米、3.5厘米、3.5厘米,年代为战国中期,1950年出土于河南辉县固围村5号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带钩为银质琵琶形,器表鎏金嵌玉镶琉璃珠,青白玉龙首钩,背面无钩钮。钩面高浮雕双夔龙缠绕两侧,中间镶嵌3枚白玉谷纹玦,每玦中孔又各嵌入1件蜻蜓眼琉璃珠,中间玦中1珠缺失。腹末端似原亦有镶嵌物,惜已脱落不见。此带钩设计极富巧思,工艺繁复,纹饰繁缛,集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将不同质地、色泽的材料巧妙配合,包金镶玉,又嵌琉璃,五色相宜,精美富丽,可谓带钩中的极品,也是战国复合工艺制作的代表性器物。

  带钩是古人腰部佩带的重要服饰附件,系用来联结束腰革带的实用器物,兼具装饰效果。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钩钮钉于皮带的一头,起固定作用,上端曲作钩首,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部分为钩身,常有各种精美纹饰或嵌物。按其形状大致可分水禽形、琵琶形、兽面形、曲棒形、竹节形等,也有个别的异形钩。材质多见金、银、铜、铁、玉,装饰技法有错、镂、鎏、嵌、刻等。玉带钩数量虽然较少,但出现最早,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已有出土,延续时间也比较长,直至清代。金属带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大为盛行,秦至两汉使用都相当普遍,魏晋南北朝之后逐渐消失。带钩的使用地域亦非常广泛,今考古发现,北到长城附近,南至两广,巴蜀云贵,都有出土,但流行的中心范围是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关中地区。

  《淮南子·说林训》:“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钩形制多样,用材精美,工艺精良,是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的器物,被视为古代贵族腰间的风雅,极尽奢华。其形虽小,却集多种工艺于一身,有鎏金嵌玉、镶绿松石、错金银,也有纹饰精美的玉带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战国是带钩使用的高峰期,以铜质最为常见,铁质次之。尽管当时人们对金、银性能的认识已有了进一步提高,制造工艺亦十分熟练,但由于两者为稀有贵金属,受开采、冶炼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金、银带钩的数量远比铜、铁的要少。金银相较,银器的数量又比金器要少。自然界中有天然黄金存在,人们可以通过采集获得,考古证明至迟在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已经完全能用黄金来制作饰品及用品。银却没有自然形成物,必须通过冶炼才能获得,故银器的出现晚于金器,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银器出现于战国时期。又因银器不如金器华美,所以实际上银带钩的数量更少。

  这件带钩主体即为银质,据发掘者郭宝钧先生讲:“墓经盗掘之后,中心精华已无……余物偶存而已。”此带钩正是历经盗掘后为数不多的幸存之物,虽墓主身份已不可考,但从其工艺繁复及奢华程度来看,应为王者之物。特别是将金属铸造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金光外显与宝玉内敛相得益彰,不仅是战国时期带钩中的极品,也是早期鎏金工艺的杰作。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能综合运用铸造、焊接、锉磨、抛光、镶嵌、胶粘等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创造出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确实可代表当时工艺技巧的最高峰,为此墓遗物精品之一”。

  带钩虽小,却承载了片刻的历史风云,一枚小小的带钩曾经挽救过一位春秋霸主的性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历史。《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关于“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的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曾在莒国避难,其兄弟公子纠在鲁国避难。后齐国出现变故,王位空缺,贵族大臣请二人回国继位,规定先到国都者为君。管仲为了让公子纠抢先即位,在半路截击射杀小白,关键时刻正是腰间带钩替他挡住了箭,佯死骗过管仲,提前到达齐国即位,后来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史记·晋世家》“管仲射钩,桓公以霸”同样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

  《庄子·胠箧》:“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将带钩与国家并提,隐喻时事,孟子有钩金舆羽论轻重的典故。古人常借带钩引申比喻,阐述世事生活,如“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庄子·达生》)、“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巴蜀之钩”(曹丕《与王朗书》)、“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淮南子·汜论训》)等,或以小见大,或贵贱对比,赋予了带钩别样的文化内涵。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比干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