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每一个方面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之光,每一个方面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经济问题,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哲学意蕴。
反映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物论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反映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物论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物论意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从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立场出发,从人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出发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把握和调整,努力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理念,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判断,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提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意蕴。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和系统观点的自觉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搞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协调,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全新的总结和概括,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反映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法意蕴。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重点问题的辩证把握;关于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等论述都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存在诸多短板弱项在所难免。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在补齐短板上用力,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上,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上,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这均反映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反映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意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论,深化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强调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侧重实现过程的“建设”,到侧重实现结果的“建成”,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在战略安排上,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为决定性阶段和决胜阶段两个阶段。
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逻辑,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立足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提出要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特别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他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重要路径,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反映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认识论意蕴。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
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经历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符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的思想。
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意蕴。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基本原理,注重制度建设,把握根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重要经济制度的区分。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又体现为经济与政治的有机统一性,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党的领导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作为政治,在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中起着巨大作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积极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了经济稳定发展,保证了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意蕴。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党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发展理念、社会主要矛盾、收入分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问题上均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贯穿着鲜明的人民导向,体现着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思考,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历史和实践证明,一部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奋斗史。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