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语言景观助力应急语言服务
2023年01月03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3日第2564期 作者:洪洁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语言生态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反映。应急语言服务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采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等资源或手段,对突发事件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从而满足政府、社会团体和公民等需求的服务行为。在应急语言服务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以及事后恢复等不同阶段,通过海报、横幅、电子屏、语音播报等语言景观的形式提供的应急语言服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现状分析 

  我国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大多以横幅、海报、标牌、电子屏以及语音播报的形式呈现。其中,文字或文字+图像的模态形式占据主体地位。横幅语言注重形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有效传递信息。海报承载的文字信息较多,且因篇幅限制,大多文字较小。指示标牌大多直接张贴或摆放于公共场所,缺乏稳固性和美观性。语音播报多采用重复播放的形式,注重韵律。在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中,文字、图片、声音模态的语言景观较多,视频模态的语言景观还有待丰富,在美观性和稳固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李宇明指出,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使用的语言应包括普通话、“简易汉语”、若干汉语方言、若干民族语言、多种外语、盲聋等残障人士的特殊语言等。当前,我国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城市语言景观中,绝大多数都以汉语普通话的单语形式书写,偶尔存在用汉英双语书写的情况,几乎未见用多语言书写的语言景观。以汉语为单一语言的语言景观可以醒目地提醒人们关注宣传内容,但对于不懂汉语或汉语水平较低的方言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外籍人士以及视力残障人士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法缓解因语言不通带来的恐慌与不安,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也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

  应急语言服务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内容。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容易陷入恐慌,如果语言不通或相关标语指示在内容表达上过于复杂,不仅难以达到宣传指示的效果,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当前,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中存在大量晦涩难懂的内容,一些相关宣传海报文字过小过密、缺乏图示,暂且不说汉语水平较低的外籍人士,对于本国人来说在理解时或也存在一定困难。此外,我国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内容还相对单一,缺乏有关防灾避难、防灾演习的宣传和训练,对防灾避难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除现实语言景观外,网络空间中还存在虚拟语言景观。网络平台是现实公共空间的延伸,网络语言景观也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交流、工作学习、信息获取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虚拟语言景观中呈现防灾避难等信息,将会起到重要的宣传效果。我国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虚拟语言景观建设尚显滞后,在语种使用、内容呈现、网站间的协调联动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实践策略 

  多模态语言景观在应急语言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悬挂横幅和张贴海报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原始,但直观便捷。车体广告具有流动性,能够覆盖更大范围的人群。电子屏幕不仅可以显示文字和图片,还能播放音视频。语音播报可以循环进行,更利于视力障碍人员了解信息。在语言景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符号、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灵活使用横幅、海报、车体广告、电子屏幕、语音播报、虚拟语言景观等多种手段。多模态语言景观不仅可以起到更好的信息传递作用,还可以使城市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美化城市形象。

  应急语言服务涉及的语言包括普通话、方言、民族语言、主要外语、周边语言、手语和盲文。当前,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绝大多数以汉语单语的形式呈现,未充分考虑外籍人士、特殊人群的需求。在构建城市语言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语言使用状况,恰当设置双语或多语景观。语言景观由于悬挂或摆放空间的限制,内容往往不宜过多,这就限制了语言景观中的语言数量,也对语言景观的呈现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应提升无障碍意识,可使用专门的语言播报提供信息,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宣传视频,并在视频中配备字幕和手语翻译,于电子屏幕上循环展示,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应急语言服务。

  在应急服务中,简明、通畅的语言交流颇为重要。在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建设中,应充分运用“简明汉语”的研制成果,减少复杂词汇和句式的使用,避免使用专有词汇、公文套话等。同时,可以将“简明汉语”的词汇、语法及语用标准用于防灾避难知识的编写和宣传中。

  应急语言服务有必要覆盖多样化的内容,设立分场景、分层次的语言景观。应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涉及国家和社会重大利益的应急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分为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以及事后恢复四个不同阶段。面向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应急语言服务,需要设立具有针对性的语言景观并及时更新、维护。灾前预防阶段注重防灾避难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防灾演习消息的公开发布,灾时应急阶段重视灾害及避难信息的多语言、多模态发布,灾后重建阶段致力于为受灾人群提供多语种救助、咨询服务及灾后语言抚慰等。

  网络空间的虚拟语言景观在应急语言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能够使信息的承载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应急语言服务应充分利用网络空间,重视虚拟语言景观建设。可以在一些浏览量较大的网站上开设应急服务专栏,发布内容丰富的多语种防灾避难信息或提供多语种咨询服务等。各有关部门之间可以进行横向与纵向协调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传递。并且,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矩阵及时发布信息,或开发手机应用软件,用多语种推送灾害信息通报,进行安全教育和宣传等。

  在应急语言服务中,信息传递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应急救援效果。良好的话语策略有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动员作用和应急救援成效。应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话语模式,树立温婉和谐的话语风格。可以根据不同话语目的和话语对象,灵活使用不同类型话语和话语策略,增加话语表达的感染力、共情力、动员力等。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语言能力,反映着国家治理能力,影响着国家形象。语言景观在应急语言服务和城市形象构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应充分考虑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从模态形式、服务语种、服务内容、服务媒介、话语策略等多层面、多角度着手,构建并完善应急语言景观,以提升城市和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