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名与处所名语义预设的省略现象
2023年01月03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3日第2564期 作者:刘俊柱 尹铁超

  地名与处所名是我们在日常语言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它们并非总是共同出现在表述地域的语境中。那么,这种时而省略大概念(地名),时而省略小概念(处所名)现象背后的理据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探索。

  地名与处所名 

  一般来讲,地名属于名词范畴,指“城市、乡镇、街道、村落等各个地方的专有名词”;而同为名词范畴的处所名,指“居住、工作或停留的地点”。在其他文化中,地名与处所名所指的范畴也如此。比如,在西方文化中,地名指的是“地理方位的名称,如一个城市或地区”,处所名指“某一地点或位置”。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地名具有普遍性,并主要分为两种分类概念,分别是按自然地理位置及地点命名的。而处所名是在地名概念之下的小概念,表示具体位置的名称。虽然不同语言表述顺序有所不同,但无论何种顺序都是出于精确定位的需要而出现。

  从地名与处所名的内涵意义看,地名是对某个范围较大区域的命名,因此它们的外延或所指无法锁定该地区某个具体处所。正如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普通语义学派所认为的,若某个概念过于抽象,则该概念的所指就必然具有含糊性。如此,为精确表示一个具体概念,则要在表示大范围或抽象的词汇后添加具体的参数或标记。根据这一思想,地名属于大范围所指概念,所以无法确定其具体处所。而相比之下,处所名是在地名的概念意义下,通过添加更为精准的地理信息参数或标记形成,在意义上类似于附加在地名抽象意义之下、表示更为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比如,北京是个指较大范围的抽象意义地名,且包含很多下辖区,所以北京这个地名在意义上就无法明确指示出北京哪个具体区、街道、小区、建筑物、房间号概念,故只有对北京这个地域名之后或之下添加处所名方能做到精确定位,如x区x街x号x室。

  从地名和处所名的语义关系看,地域是上义词概念,包含下义词概念,如处所名。不同地名之间与不同处所名之间一样,它们的内部关系呈现出互补性分布。只有这样,地名与地名、处所名与处所名就不会出现意义交叉,也因此不会出现混淆。尽管我国有些地名相同,但如果添加上级地名,则可以得到有效区分。同样,虽然处所名有很多同名现象,但也可以通过添加城市或区域名加以区分。从这一点看,地名与处所名之间的包含关系并没有变化。

  语义预设与省略机理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似乎在表达地域概念时,地名和处所名都是必然出现的概念。然而,在日常话语中,这种情况却根据话语内容需要常常被省略,但却不影响正常交流。所以,这背后的语义学机理便具有了仔细讨论的必要性。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下列情况:在谈话双方都知道地名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确认处所名,以便完成对地理预设信息的清晰化处理;当双方都知道处所名时,有时却需要对上义概念的预设加以清晰化,因为有些下义名词可能与其他处所信息重复。所以,当某些信息已经处于被预设(即说话人所说某一个句子中持有的假设)状态,且被预设的信息被听话者视为已知信息时,该信息预设可以省略。反之,若该预设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全,则预设可能会失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对话双方对已知内容或未知内容所持有的假设而展开。如此,地名与处所名之间关系呈现出互为关联性。即在预设条件下,所有地域信息都由地名和处所名构成,但并非所有地名或处所名都可以同时被删除或省略。这便是语义预设在地名或处所名可省略的机理。

  为更好理解预设的构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切分出预设的构成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从中看到预设同其他逻辑形式的区别所在。预设主要表现在语言使用中,而往往与命题的真值、演绎、归纳、类比逻辑形式并不完全一致,也因此在构成上有所不同。预设由在语言表面“看不到”的意义与语言直接表达的意义两个成分构成。这两个成分的特征是:被预设的意义为隐性,而其通过语言的语音、声调、语调、词、词组、句子所含有的意义则为显性。隐性与显性成分之间的关系为:显性因素在语言交流中所携带的是直截了当的意义,但隐性意义却不一定在显性意义中得到表达。因此,根据话语的不同话题内容、话语者主观意图或文化差异,除非必要,预设的意义一般不会呈现出显性特征。这种逻辑关系是上下义概念中的预设,即某个下义集合(处所)预设上义集合(地名)的存在,但上义集合(地名)则不一定预设某个下义集合(处所)中的某一构成元素的存在。

  语言预设并非单纯的语义逻辑现象,还与语言外部环境有着直接关联。比如,预设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群体和谈论话题直接相关。在群体流动性区域较小的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语言预设仅指向较少的地域,因而他们的地域名词汇总量往往较少。在这样的人群中,处所名也因为活动区域小而不需要十分精准的定位。比如,满族民间故事《天宫大战》讲述了一个恶神耶鲁里居住的处所“洞”,但该处所名的预设无法对应某个或某些地域名,因而无所省略或忽视。然而,即便现代社会中也有处所名清晰、地名同时也清晰,但却存在省略或忽视的现象。还有,在我国较小的地区内,如在某个乡村或某大学校园中,就经常出现处所名(如村长家或某某教学楼)处所位置清楚,而其所在街道名却往往不被当地人知晓的现象。这种现象显示出预设不能撇开语言所使用的环境而使用的特点。

  从文化差异方面看,不同文化的群体在通过语言表达地域范畴时也不尽相同。这种现象导致一些人对其他文化所使用的地域或方位预设无法知晓或较难理解,并因此导致“读/听不懂”现象。比如,对非狩猎文化的民族来说,鄂伦春人“闹鬼山”概念的所指并不确定。这是因为鄂伦春人认为,鬼会附着在某棵树的任何地方,所以处所(树下、树上或树生长的地方)就自然无法预设仅有抽象意义且数量不定的“闹鬼山”所指地域或方位,因为任何一座山都可以被称为闹鬼山。

  从话题的性质方面看,如果某个话题为神话或者童话,则其地名预设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满族《尼山的传说》中“罗罗村”仅预设一个地域十分模糊的明国(或许指的是明朝)范围的处所;鄂伦春族神话《金刚圈》中的地名(一个地方)与处所名(家、山上)同样是模糊的泛指概念。因此,故事中的处所名也就无法预设其上义词地名的位置。

  语义预设是人类语言交际的特质之一,但预设总是因为话语所涉及的内容与世界关系而变动不居,所以预设类型及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因此,预设研究绝非仅是语言意义与逻辑研究的对象。从该角度看,目前学界对预设的有关研究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基础研究项目“黑龙江流域满—通古斯诸民族萨满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考释”(2020-KYYWF-03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