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守住守好人民的心
2023年01月03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3日第2564期 作者:王高贺 方洪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守住守好人民的心,既是我们党创造百年伟业的成功密码,也是谱写新的辉煌成就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们党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了系统阐述,为新时代守住守好人民的心提供了基本遵循。

  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标志性成果。新时代十年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民生活得到了全方位改善。总体来看,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造就了新时代“三大事件”之一。具体而言,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我们党及时地捕捉到了人民需要及其制约因素的新变化,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根据人民需要种类和领域不断拓宽以及需求质量层次不断提升的状况,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上。一方面,坚决补齐扶贫短板,打赢了精准扶贫攻坚战,先后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贯彻发展的普惠原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持续发力,逐步告别了20世纪末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态,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坚持人民至上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关键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一种理论有没有生命力,首先取决于其是否反映和代表人民利益。近代中国一度成为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复古主义等各种思潮的试验场,但始终无法在根本上准确反映和真正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均以失败告终。历史深刻表明,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而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在近代中国各种思想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中国牢牢扎根的最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实践变化不断创新的。新时代,我们党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础上,科学回答三大时代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外有些人抱持西方发展模式是实现现代化唯一模式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针对这种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我国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人口规模巨大,更显著的特征在于其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现代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没有解决好也不可能解决好社会成员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发展的普惠性乏力,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中国式现代化秉承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一个不能少”,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坚决杜绝两极分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指物质富足,也包括精神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为民造福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总结了新时代十年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的状况,也勾画出未来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图景,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始终为民造福的强大决心和能力。在完善分配制度上,着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通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丰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突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功能,促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和可持续。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提供有力的健康支撑。

  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是谱写新的辉煌成就的坚实后盾。我们党历来坚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注重发挥人民的创造性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上也是如此,人民不仅是成果的享有者,也是积极的贡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一是要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向人民问计,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路,切实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方向,把人民的利益诉求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把人民的智慧作为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力量,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和坚持不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人民监督是毛泽东同志基于深刻洞察中国历史经验教训,明确回答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发挥人民监督作用,鲜明体现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成为衡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效的最高裁决者。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审时度势地提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结合,高度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必然能够守住守好人民的心,在强大历史合力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