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语言学发展新篇章
2022年12月30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30日第256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为加快推动语言科学的理论研究和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促进语言资源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月25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北京市语言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2022年学术前沿论坛”在线举行。与会学者从国家语言规划与治理、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中文国际传播等多个视角,探讨语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以强语助力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一系列文件、制度相继出台和实施,推动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生活、语言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戴曼纯表示,近十年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 提高到了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与此同时,我国的语言能力和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在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其中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数字不仅记录着过去我国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上取得的可喜成绩,还蕴含着多年来我国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世界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付出的艰辛努力。

  语言文化交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支撑和联系纽带。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表示,服务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使命。语言文字工作要想在国际化发展中有更多作为,就要不断增强语言服务能力,提高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要在提升学术质量、创新理论体系、推动学术传播、引领国际学术研究的方向等方面不懈努力。其中,最关键的是提升学术质量。提升学术质量的首要任务是重点培养一批享有国际声望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就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等重要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其中,“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这一提法对于构建新时代和谐多语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基础性意义。

  语言文字在国家和民族内部起着凝聚人心,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王锋提出,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事关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和长治久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是新时代语言文字领域的“三大任务”。在实践中把“三大任务”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促进语言生活蓬勃健康发展。

  数字时代,社交软件、网购平台、门户网站、融媒体等冲击着传统社会语言生活,使我国语言生活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产生大量新的语言现象。如语言规范与失范现象、多语言形态杂糅现象、网络新词新语新义现象、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等。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可以广泛建立社会认同,促进国家发展。戴曼纯认为,与传统现实语言生活相比,数字化时代的语言生活无论在语言形态上,还是在思想内涵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字空间里的主体是否和现实世界一致,处于核心位置的主体怎样才能具有更大的话语影响力,多元主体在网络治理中如何通过话语互动达到共治共享,都是未来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提升国家语言治理能力

  不断提升国家语言治理能力是我国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家语言治理,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使全球语言治理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多样性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优势。要通过语言文字工作实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双向融入和互相滋养,实现优秀文化“共有”,推进语言治理助力国家治理的步伐。王锋表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民族共有”,既需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还要系统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双向文化翻译,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进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的文化体系。

  提升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可以为中国行使国家语言主权、参与全球语言治理、促进全球语言和谐、推动各国文明互鉴及共同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宇明提出,未来中文国际传播需要与中国科技、中国经济“走出去”密切结合。中文与中国科技相互赋能可以使中国的硬技术和软文化相得益彰,充分发挥语言教育的经济学作用。例如,中国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已传播到106个国家,成为国际减贫、绿色发展的范例。其中,菌草的英文名称被直接翻译为“Juncao”,这对中文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宇明强调,实现中文与科技的相互赋能,一方面,要加强科技行业专用中文的研发,尽快开展“中文+X”的教学布局,动员有行业专长的院校、相关企业进入“中文+X”的教育行列。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