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民语言能力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2022年07月19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9日第2451期 作者:张利红 刘小艺

  近年来,我国的语言事业十分繁荣,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大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应急语言、语言减贫、提升国际话语能力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1年9月发布的《国家语言能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国家语言能力指数得分为0.767,仅落后于美国的0.855,居世界第二位”,这说明我国公民的语言能力位于世界前列。不过,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给我国的语言生活提出了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网络语言问题、城市化带来的城乡融合语言问题、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语言问题等。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和国家的语言能力,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语言生活,才能更好打造一个沟通无障碍的社会,促进语言生活蓬勃健康发展。

  提升公民和国家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交流经验和信息;语言还是思维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认识世界。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全民语言能力。

  关注重点人群语言能力的提升。比如,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要注重对他们的汉语语言知识教育。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他们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政策解读、传达能力是提升我国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而在我国乡村振兴阶段,语言能力提升已成为乡村职业技能的重要内容,许多新兴职业(如网络主播、线上客服、在线教育教师等)都对语言能力有较高要求。提升语言能力有助于就业,关乎农村经济发展。要切实关注农村青壮年语言生活,帮助他们提升职业语言能力。

  提升重点领域的语言能力。国家语委一直重点关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窗口服务行业这四大领域。我国语言事业快速发展,在科技、教育、经济、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语言能力也越来越重要,这关乎国家的语言实力,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总结借鉴四大领域的发展经验,并将其延伸运用到新的重点领域。

  语言与生活相适应。对于公民来说,能否说出标准完整的句子,能否口齿清晰地表达,是衡量语言能力的两个维度。时代发展对公民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公民的口语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当今社会,公民的口语能力十分重要。一方面,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大量职业和岗位需要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口语能力还能改善人际交往,通过好的表达往往会事半功倍。其次,要提升公民的语体能力。针对我国语言环境多样、不同对象要使用不同语言、敬语谦辞复杂繁多等特点,要让公民进一步掌握不同语体的知识和使用原则。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语言是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甚至可以说,人类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语言生活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如大量新的语言现象出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挑战、语言服务和语言产业产生实际效应等。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有利于广泛建立社会认同,促进国家发展。

  做好语言规划。语言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还涉及不同层面不同主体。在宏观层面,指超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在国际组织和对外事务方面,语言规划要具备全球意识,紧密结合我国语情,充分考虑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助力化解潜在冲突和矛盾。在中观层面,指国内语言规划。政府需要引导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处理好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只是适用领域不同。在语言平等和语言保护中,要细化保护实施措施。在微观层面,则涉及家庭内部和个人的语言规划问题。要关注实际语言问题,满足语言生活的需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语言问题比较突出。乡村语言规范、乡村语言教学、乡村推普工作进一步推进等问题,都需要更多实际调查,要因地制宜、因需规划。

  保护开发语言资源。语言是一种特殊资源,承载着文化和信息,并且是一种具有经济效应的资源。我国通过“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以及建立语言博物馆等举措,保护濒危的语言资源。一直以来,语言保护的重点对象是面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而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意味着部分地区最后一代农民或牧民即将消失,对于乡语乡音的保护也应成为语言保护的重要任务。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让语言重新被使用。开发利用语言资源,可以创新语言传播模式,挖掘历史语言资料,推陈出新。此外,还可利用“微技术”手段(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让群众广泛参与到语言的开发之中。

  净化网络语言环境。目前,网络生活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语言常规的用例,如“芭比Q了”“绝绝子”“YYDS”等带有隐喻性质的网络用语不断增多;原来的词汇被赋予新的含义,比如“真香”,原本指味道好闻,现用来指一些人下决心不做某事最后却忍不住违反自己当初的决定。这些语言变异现象通常并不会引起公共领域的沟通混乱,而只是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要厘清网络规范的范围,重点规范会在公共领域引起歧义或沟通障碍的语言现象,制定合理的语言文字规范准则。网络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关乎大众心理。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引导,尤其是引导青少年文明使用网络语言,还要注重消除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促进社会沟通无障碍

  促进国内不同区域间沟通无障碍。目前,我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80.72%,并且有研究预测在2025年会扩大到85%,国内各区域间沟通障碍逐渐缩小。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大推普工作力度,提高推普工作质量,分年龄段和领域制定不同的推普规划。“通智先通语”,沟通顺畅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实际语言问题也就能解决了。比如,沟通无障碍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情况,而看病难、出行难等实际问题也能因此得到缓解。

  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无障碍。聋哑人、盲人等特殊群体受到关注,全国盲文和手语统一工作正加快进行,保障这部分群体降低沟通成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8.7%,老年人的语言问题亟须解决。老年人面临语言能力退化、与社会脱节及语言抚慰等问题,要针对老年人面临的语言困境精准施策。2022年4月,我国成立了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面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语言服务可以为救援减少障碍,未来将会开发应急语言手册等更多应急语言服务产品。

  促进国际沟通无障碍。在国际沟通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外语学习。目前,我国约有三亿人学习英语,不少人甚至是三语或四语学习者。英语学习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基础。同时,国际中文教育是加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基本路径,也是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海外华人家庭背景的学习者和普通外国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群体学习中文要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在国际沟通交流中的作用被进一步凸显。比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各项语言服务和语言技术使各国参赛选手沟通融洽。而在中国空间站建立后,也需要考虑各国宇航员如何学习汉语、使用汉语操作系统的问题。

  当前,语言可以服务于各个重要领域。比如,在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可以将语言转化为数字信息,生产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语言产品。而将语言学与政治学、社会学交叉,可以探索语言治理新模式。此外,还可以利用语言资源实现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经济等。在语言规划方面,要从政策规范走向多方面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甚至小单位群体的共同努力。在未来语言事业发展中,要牢牢把握住社会发展给语言生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铸牢服务意识,发挥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汉语词语文化特征的对俄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研究”(GJB1422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