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言学对交流障碍诊疗的支撑作用
——实现语言学与医学的跨学科深度融合
2021年06月22日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22日第2191期 作者:赵浩 姜占好 武鸣

  我国2019年首次发布了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老年痴呆七类精神障碍疾病,但尚未对《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2013年第五版中新定名的交流障碍展开现状调查,其全国发病率及分布情况等数据还未可知。关注交流障碍,是为了实现全民大健康这一共同福祉,是建设健康中国乃至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交流障碍的诊疗也应是建设健康中国、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之一。

  关注交流障碍十分必要

  交流障碍疾病属于精神障碍中神经发育障碍子类的一种,医学上对交流障碍的定名从无到有,几经调整,其诊断类别包括语言障碍(组合了《手册》第四版中的“表达语言障碍”和“混合感受表达语言障碍”)、社交语用障碍(一种涉及持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社交困难新疾病)、语音障碍(包含《手册》第四版的“音韵障碍”),以及儿童言语流畅障碍(包含《手册》第四版的“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口吃”)。从语言学角度看,前两种障碍的病理特征是在语言的发育和使用及社会交际上存在缺陷,后两种则是在言语的语音生成及流利度和运动性上发生紊乱。

  需要指出的是,交流障碍发生于发育早期,且不是其他躯体性或神经性疾病所致,与公众所熟知的失语症、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等疾病中的语言障碍并不相同,也不能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多动障碍中的特征性社交缺陷与交流障碍相混淆。目前,公众还未形成将交流障碍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的认识。不同类别的交流障碍临床特征差异较大,如儿童言语流畅障碍较易被发现,而社交语用障碍的早期病理表现并不明显,往往直到社交需求超过病人有限的能力时,缺陷才可能完全表现出来,容易造成对该疾病的疏忽。如果对交流障碍认识不足或疏忽,可能造成终生的功能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力成本和经济负担,因此须予以足够的关注与了解。

  语言学研究能发挥支撑诊疗作用

  不同类别交流障碍的核心表现有所不同。语言障碍表现为由于词汇、句式和表达的理解或生成方面有缺陷而导致语言的习得及使用困难;言语障碍表现为由于运动协调能力不足而造成构音障碍或言语生成困难;社交语用障碍表现为由于在社交或语用上存在困难,以致在日常对话中不能充分理解和遵循语言和非语言社交规则,不能依据不同交际场景而变换语言以遵循对话规则;儿童言语流畅障碍表现为由于言语正常模式紊乱而造成语音或音节的重复或延长、字词内停顿、字词生成困难并伴有过度的肢体紧张等。但可以看出,这些障碍所涉及的缺陷均集中在语言学学科领域,不同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多动症表现为行为模式缺陷,特定学习障碍或运动障碍表现为技能获得缺陷。因此,交流障碍的诊疗离不开语言学学科。

  对交流障碍的诊疗,既需要语言学的本体性支撑,也需要语言学的工具性支撑。在对交流障碍的分类、评估上,需要参照语言学学科知识;在对交流障碍的诊断上,需要以语言、言语、社交语用为中心制定诊断标准,并通过语言学与行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联合,将其与其他有语言障碍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在对交流障碍的治疗上,要求治疗师以具体问题为起点,和语言学专业人才合作,从语言学中寻求方法、理论和语言技术等解决方案,并将其迁移到交流障碍的治疗中来,实现语言学与医学的跨学科深度融合,以满足实际治疗所需。

  语言学研究有多种途径支撑诊疗

  交流障碍诊疗是通过对交流障碍人群语音、语言、社交语用在习得和使用中产生的障碍现象进行描写,揭示交流障碍疾病的一般规律,将其与其他具有交流障碍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以实现对交流障碍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在评估方面,要依据不同类别交流障碍的评估目的,对韵律、音系、形态、句法(形式层次)、语义(内容层次)、语用(功能层次)等各语言层次和语音生成、流畅性等言语方面进行组合调整。这样才能更准确评估疾病类型,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在诊断方面,各类别交流障碍均有着明确的言语语言标记物,如语言障碍的言语语言标记物为词汇减少,句式结构单一,论述缺陷;语音障碍为持续的语音生成困难;社交语用障碍为无法遵循对话和讲故事的规则,无法匹配语境和听众所需改变交流方式,在社交情境下无法以合适的方式进行问候和分享信息,对推论、成语、幽默、隐喻等非字面意义理解有困难等。这些言语语言标记物能帮助识别病患在形式、内容或功能等层次上的缺陷表现。而且言语语言标记物往往早于医学生物标记物出现,有些类别的交流障碍甚至无明确的生物标记物可作为评估依据,只能依据言语语言标记物作出诊断。因此,在交流障碍的诊断中,已将病患语言样本中的言语语言标记物作为交流障碍的首要诊断特征。目前除传统的言语行为测评外,语言能力诊断和语用能力诊断等诊断方式也已进入标准化临床实践。同时,通过与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联合,可将孤独症谱系障碍、多动障碍与交流障碍作出明确区分,如孤独症谱系障碍除社交缺陷之外,还存在局限性、重复性行为、兴趣和行动,并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多动障碍则表现为心理上的注意障碍与多动和冲动行为造成的社交质量下降。

  随着语音技术、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可建立基于特定人群普遍水平的语言计算模型,并将个体的语言样本与之比较,进而识别出个体与交流障碍相关但却容易被忽视的蛛丝马迹,对疾病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从而延迟首次发病时间,减缓病程进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和医疗负担等。目前,语音建模的可行性已在认知障碍人群中得到初步验证,可以借鉴使用。

  在治疗方面,言语语言治疗在交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完备,这就要求言语语言治疗师具备包括语音、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各语言学分支的知识储备,以依据治疗目的对治疗活动的难易、顺序等作出调整。同时,治疗方案中融合语言学知识,可取得更显著的效果,如借助音系学中的区别特征理论而设计的语音练习能帮助患者较快地改善语音生成能力。而依据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让患者在模拟真实的交际语境中进行语言训练,其语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能获得更好的提高。在康复治疗中,与偏重于机体生理性康复的物理治疗所不同的是,作业治疗中的训练活动所包含的唱歌、讲话等语言活动,可最大程度促进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的恢复,增进健康,引导病患达到个体的最佳生存状态,使其可以参与到社会中去,在生活环境中得到发展,进而实现康复,使患者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

  综上,语言学是社会科学也是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科学。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多极,研究空间广阔,研究界限开放。语言学在交流障碍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显示出语言学所具有的支撑作用,也显示出语言学的交叉性、前沿性和服务性。在交流障碍的诊疗中,一方面,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评估、诊断交流障碍,并融入治疗方案和治疗活动中;另一方面,临床实践也有助于对语言学理论加以验证、修正与构建,从而在语言知识、语言技术、语言康复等多个维度实现对自身学科内涵的超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研究”(20VYJ05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