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术语学研究的三重维度
2021年04月20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0日第2150期 作者:孙寰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打造中国思想与中国理论的术语。因此,术语学研究,特别是以汉语术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汉语术语学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综观世界术语学研究格局,日耳曼语地区(奥地利、德国)、斯拉夫语地区(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捷克和波兰等)、英语地区(英国、美国等)、罗曼语地区(使用法语、西班牙语等的地区)以及新近崛起的北欧,还有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术语研究发展势头强劲。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术语研究多以印欧语为依托,而且其思想源头、理论概念都是具有地域或区域特点的,对于我们来说未必完全适用。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又深受中华多元文化传统和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学思想的影响,因此,毋庸置疑,汉语术语学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不同于印欧语的术语学研究。当然,汉语术语学是世界术语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应遵循术语学理论的普遍原则,但考虑到汉语的语言文字特点和中国特有的科技文化发展史,汉语术语学也正在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传统术语学关注概念而不强调语言的进化与发展,对术语主要进行共时研究。当代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打破了传统术语学严格的逻辑束缚,呈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趋势,汉语术语学也许可以在这里找到某些线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术语体系,可尝试从认知、历史、文化三个维度探究以汉语为载体的术语的创建规律和历史文化渊源。

  从认知维度把握以人为主导因素的汉源术语认知研究范式。这样做的理论价值在于提供一种认知世界的模式,形成科学的世界图景理论。术语作为人对世界认识的体现形式,包含了语言知识、一般科学(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术语的形式及内容与起源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某一语言的术语产生、发展和演变轨迹的研究,可揭示该语言主体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及民族文化特征。认知术语学认为,术语是稳定的符号系统与反复变化的认识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动态模式的成分,是贯穿于研究者意识中的某种心智活动的独特的心理对应,由此形成相关概念,进而呈现出术语创建者的主观世界及其特点。简言之,术语是不同专业(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认知活动的结果。因此,较之于语言学,术语学同具体学科的联系要更加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农学、中医等学科的汉源术语的描述性特征、言语化元素以及某种“形象感”似乎背离了维斯特、洛特等术语学者提出的理想术语的要求,即单义性、准确性、修辞中立等,但这也许正体现了相应专业领域研究者自身对客体的一种认知方式,使得它无法脱离民族文化心理元素。孕育于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学中的汉源术语有其自身的创建规律,包括独特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功能系统。创建术语的理据性需要从其背后的逻辑范畴、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中进行阐释。

  从历史维度把握汉源术语形成的科技文化渊源。科学的语言总是与科学同步发展的,科学的发展历史也是语言的发展史,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术语是科学知识“凝缩”为人类语言的艺术,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衍射出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审视术语,就如同审视历史衍变的纹理、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科学进步的轨迹。因此可以说,术语是科学与文化的承载者。对术语做历时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推荐术语和新术语构成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科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和科学意义。诚然,现代术语学是在近代西方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如果我们对术语学的产生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术语一直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的发展。这里我们暂不讨论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科学,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催生了大量的汉源术语。从术语学角度看,前科学时期形成的一些专业化的概念有可能是术语的原初形式,当时的人们力求将知识按系统组织起来,而日常概念并不具有这种特征。术语学将其称之为原始术语、初术语、准术语等,它们的理论意义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这些术语同样折射出那个时期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知与思维水平,它们流传至今,带着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经现代科学提炼、筛选后成为现代科学术语,而研究这些术语对汉语术语学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文化维度把握汉源术语所依存的中国文化语境。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汉语术语学研究要从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辩证思维和辩证法精神,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之中,构成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主导性思维方式。这使中国人在科学创新中具有潜在的优势,同时对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知道,国外的术语学研究侧重科学与技术标准化,这比较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成就。但是,构建中国术语学体系,我们可以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着手,这也许更接近中国的实际情况,先让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术语“走出去”。无论是术语理论研究还是术语实际工作,人文科学术语和自然科学术语的处理方式应该有所区别。从传统术语学理论角度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更强调人的因素,更离不开文化“土壤”,更接近百科性质。这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术语学研究,甚至违背术语的科学“理性”本质。但是,这在当代术语学研究中却特色鲜明——基于中国文化语境,基于科学性与民族性交汇的汉源术语研究。这可以看作是术语学研究的中国化,或者说是以一种新的视角阐释术语的本质,也必将丰富世界术语学研究。

  创建汉语术语学理论体系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术语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语境和语言使用实践相结合,创立术语学理论研究中国范式。汉语术语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元理论”用来描写、研究各学科术语系统,特别是为创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方法论指导。这也是努力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增强中国科技文化自信、切实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术语学话语体系核心术语研究”(20BYY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