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言学研究打开新局面,首先要在语言本质的揭示上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在更新语言观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语言研究方法,以便语言研究者从语言实际出发,在揭示语言本质的新语言观引领下朝着不断提升语言学应用价值的方向做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人口普查收集国民的语言使用信息,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比利时于1846年首次尝试在人口普查问卷中纳入有关语言的问题,随后被其他欧洲国家效仿并扩展到列强的海外殖民地。据联合国统计,1945年以来全球有近150个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世界各洲主要经济和人口大国,在人口普查中进行过语言调查。
语言普查的首要功能并非进行语言学研究,而是服务于国家的政策制定。从国际经验来看,语言普查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几个重要的管理目的。第一是增强政府的正当性。西方学者认为通过普查对人口按语言进行分类,可以制造并强化一种国境之内所有群体均“归我所管”的统治合法性,比如加拿大和芬兰等国就依据语言为国民赋予不同身份。第二是观察境内民族融合进程。语言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指征,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通过观察民众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分析民族融合的情况。比如较多中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之后均在人口普查中增加了家庭语言、工作语言等调查项以获得民众的语言转用信息。第三是界定语言权利边界。多语国家对于语言权利的分配大都是基于普查数据制定的,比如欧洲多民族国家往往规定少数民族在某地区人口普查中达到10%—20%的下限即可享受相应的语言和文化权利。第四是解决特定的语言问题。比如印度20世纪后半叶的语言普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国家按语言建邦的法律进程;美国在语言普查方面没有一贯的传统,但在1916年和1940年均在人口普查中问及了母语,就是为翌年加入一战和二战做准备。
鉴于人口普查是一项成本高昂的活动,因此各国都对普查活动的组织和普查问卷的设计进行持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语言普查问卷的设计在宏观方面往往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是与国际标准接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了提高各国普查的信度与效度,出台了人口普查的建议标准。欧盟等机构也为各成员国开展语言普查提供长期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以确保各国统计数据保持一致,推进一体化进程。第二是尽量与历年数据一致。语言普查要辅助政府进行政策制定,则需要提供语言使用的频率、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社会学信息,因此保持历年数据的延续性非常重要。第三是要与国内需求相符。国内需求是各国语言普查首要考虑因素。
在微观层面,世界各国语言普查问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操作手册往往需要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多次试点和反复修改。第一是调查项的选择需深思熟虑。各国一般在联合国建议框架下进行选择:“母语”一般作为民族身份的辅助指征,“常用语言”一般揭示民众语言转用的趋势,“指定语言”一般是关于官方语言的能力,“主要语言”一般显示强势语言的社会地位。第二是调查维度选择需有的放矢。对于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场所和使用频率等维度的调查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语言转用信息。第三是问答形式的设计有时要考虑具有引导性。语言问题的设计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调查结果,因此各国的语言相关问题在提问方式、回答方式、提问顺序和放置位置上均体现出多元化的选择,以获取希望获得的信息或得到希望呈现的结果。
我国在人口普查中纳入语言调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一是有助于我国应对语言全球竞争。最近数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导致少数国际语言之间的竞争呈现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国际经验表明,国家语言活力的保持和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以语言普查获得的基础数据为支撑。我国应强化语言全球竞争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语言普查工作,将境内语言使用状况作为重要国情进行长期观测,配合其他措施提升汉语的全球竞争力,抵御其他强势语言的侵蚀。二是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国家认同建构。世界经验表明,现代化的实现和国族概念的建构需要以标准语的普及为基础。当前我国将普通话推广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准确评估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普查获得的数据支持。三是有助于深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我国近40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引发了规模空前的人口流动和境内人口迁徙,国家语情正发生着快速和深刻的变化,仅靠数量有限的不定期抽样调查远远无法把握国家语情的全貌。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近年来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使用群体及应用地域均已发生深刻变化。
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准备,我国开展语言普查的各项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一是政策条件已经就位。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界不断有人呼吁在人口普查中纳入语言情况调查,2015年有政协委员提出的相应议案也得到国家统计局的积极回应。国家语委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就将“推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列入国家人口普查和其他相关调查统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二是技术条件已经就绪。我国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迄今已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普通话水平抽样调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学界近年来对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各政体的语言普查也开展了持续的积极研究。同时,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技术近期也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三是经济条件已经成熟。通过人口普查获得语言信息会给数据分析阶段增加较大的成本,不过我国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均有能力为语言普查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四是人力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多年来的连续普查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员”(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选聘和培训的工作机制,辅以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技术支持,足以为实施语言普查提供人力保障。
总体而言,我国现阶段在人口普查中纳入语言普查有利于提升汉语的国际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也有助于我国制定更为精细化的语言管理政策,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普查方案的研究和确定可以分步走,比如先选择部分省份进行试点调查,对调查技术和调查方案进行完善;或是先将语言问题纳入每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积累调查经验,待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再推及全国普查。当然,在进行语言调查方案研究和试点的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和舆论准备,防止出现误读或曲解,并做好相应的预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东欧国家转型进程中的‘国家语言’建构研究”(17CYY012)、国家语委项目“中东欧国家外语管理战略和机制研究”(YB135-5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