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暑期学校的运作方式和发展路径——以美国石溪大学国际暑期学校为例
2021年04月19日 10: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9日第2149期 作者:陈芳字

  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是高等教育机构经常在暑期开设的不在教学计划之内的一种课程。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暑期学校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起始于哈佛大学,后逐渐被其他高校所接受,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美国高校的暑期学校具有了开放性特征,既向本国其他高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开放,也向其他国家的学生开放。在此,笔者将以美国石溪大学国际暑期学校项目(Global Summer Institute,GSI)为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美国暑期学校的运作方式和发展路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又名石溪大学,简称SBU,是美国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石溪大学是北美顶尖大学联盟美国大学协会的成员之一,享有公立“常春藤”的美誉。石溪大学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发布的2019年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中位列第80,在最佳公立大学排名中排在第32位;在《福布斯》杂志2019年发布的最具价值公立大学排名中居第13位。

  石溪大学拥有许多一流学者,其教学品质和研究成果受到赞誉。著名核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曾在该校执教。世界上第一张核磁共振图像亦诞生于此。自成立以来,石溪大学已经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及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得主。

  石溪大学的国际暑期学校项目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加入。该项目提供三种类型和内容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参与学生在体验石溪大学的文化底蕴,欣赏长岛的自然风光和感受纽约大都市气息的同时,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英语水平、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就业、留学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这三种课程包括“国际证书班”“选修学分课程”“英语强化项目”。国际证书班(Global Certificate Program,GCP)项目的修读时间为3周,专门为外国学生设计,帮助他们感受美国文化、了解美国教育制度。项目活动主要围绕专题系列讲座展开,这些讲座的主题一般包括金融与商业、组织领导能力、美国社会与文化等。选修学分课程(Global Academic Program,GAP)项目修读时间为6周,是为新入学的国际学生或访学的国际学生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两门学分为3分的课程逐步适应美国的学习和文化环境。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范围非常广泛,有200多门。英语强化项目(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IEP)的修读时间也是6周,旨在通过沉浸式英语强化课程提高国际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沟通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石溪大学的国际暑期学校项目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是全英文浸入式教学。以国际证书班项目为例,其课程主要由国际商务与金融(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领导能力和培训(Leadership Skills and Training)、美国文化和社会(American Culture and Society)三部分组成,每位教师各负责一个专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全部使用英文进行互动交流,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组成团队进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

  二是由石溪大学校长和知名教授主讲的专题学术讲座与沙龙。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涉及全球各个区域,讲座主题一般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和文化交流,包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现代科学在全球的发展史等。

  三是“走读式”的研学旅行。项目中往往会设置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旅行活动,主要包括纽约之旅、坦格尔商业中心之旅、好时公园之旅、布朗克斯动物园之旅等。此外,在课余活动中,还组织学生前往港口、沙滩、电影院等地参加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

  此外,石溪大学的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还秉持多元化的路径,组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和不同语言的学生参与,让他们学习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协作,尤其是在住宿管理和班级分组方面,注意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混合编排在一起,强化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期提升学生学习、沟通、团队协作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石溪大学通过开办国际暑期学校项目,结合学校特色课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既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也提升了该校和美国文化在国际学生中的认知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往求学,而且能够帮助已经入学的国际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也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