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正在逐渐改变年轻人的学习和交流方式,远程教学日渐普及。研究远程教学中参与者看到彼此面孔时的反应,有助于了解远程课堂、视频会议中的信息感知问题,探讨面部感知的语言和非语言要素也能为远程教学认知研究提供启示。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看远程教学
面部感知是远程教学的重要元素,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通道。教师通过交际言语要素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在看到对方的面孔时,远程教学和视频会议参与者能收到并感知彼此发出的信息。在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面部感知都是重要研究对象。通过面部感知,人可以了解与自己对话者的性格、性别、年龄等心理参数信息,因为大多数口头交际要有眼神交流才能进行。实际上,交际者的面部是一种符号,会影响信息的感知。面部感知涉及智力、情感等要素,利于对交际双方人格的分析。
互联网改变了当代年轻人的学习和交流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社交网络,改变了其作为社会存在者的身份建构。由此,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远程教学质量就成了面部感知研究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当下,俄罗斯高校纷纷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远程教学,用来举办视频会议、讲座(现场直播和录制)、考试等活动。这些活动为心理语言学研究面部感知的心理运作机制提供了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远程教学是一种方便、高效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收听或录制音频的方式,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节省在通勤方面消耗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可以自己编写试题、完成作文、进行在线演示等。将教育与技术纳入心理语言学研究视野,挖掘远程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有助于远程教学的成功进行,有助于学生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因此,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界坚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远程教学,探讨远程教学期间双方互联网交际的心理机制,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教育系统的运作效率,并强调关注远程教学的心理因素,视角应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意人心智发展的社会和认知维度。
面部感知研究受到重视
俄罗斯认知科学研究者普遍认为,交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交际、思维、行为、语言四者间关系成为科学发展的逻辑基础。谈及交际形式时,应注意到它并非单一信号系统,而是共生互动的一种形式。远程交际激活了人的各种感知渠道。人使用语言和非语言元素协同工作,在感知一个对象时,会创建这个对象的心理意像,在处理该对象时使用这个心理意像来替代该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无需物理要素参与。因此,这种心理意像是物质对象的化身。心理意像是类感知体验和“准”感知体验。它在有适当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具有意向性。心理意像是事物在心理中的“世界映像”,起到了心理表征的作用。
通常,图像体验是主体与过去真实感知体验相呼应的一种行为,是其对客体、行为和现象的复制或重构。人脸是创造交际情境的重要因素。交际者使用面部感知为对话双方提供与讨论主题相关的信息。面孔可以提供有关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如身体状态和社会特征等。这些知识可以添加到交际信息中,甚至可以改变交际信息。如今,面部感知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科的关注。心理学(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主要是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神经科学(主要是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者都积极探讨面部感知问题。此外,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对该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重视研究意识障碍和脑损伤对人类知觉的影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家还开发了用于分析生活中人的面孔的算法,并通过神经网络创造发展出了人脸识别技术。
借面部感知研究优化远程教学
面部感知是一个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领域,需要将社会、生物、技术和认知科学等结合在一起,从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对面部感知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优化远程教学,因为人脸提供的信息可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改变文本感知效果。在远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提示学生提交摄像头即时拍摄的脸部图像,由平台进行学生身份验证,留存验证记录,能有效防止舞弊。在远程课堂上,教师通过摄像头进行授课、展示教学内容,平台采集教师视频进行编码,传输给学生并完成终端解码。这一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涉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脸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检测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来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理解程度,分析出学生学习、思考和产生疑问的比重。教师的电脑屏幕上可以显示关于学生学习认真程度的示意图,教师还可以制作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图。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和有关图表,教师可以适时调整上课节奏,改良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面部表情的识别属于人脸属性识别的范畴,是指一项能识别性别、年龄、姿态、表情等的技术。表情识别是属性识别算法中的一种,而算法能促进深度学习,能识别学生的各种表情。因此,需要进行实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面部感知机制。交际言语要素塑造了对话者的形象,使非语言成分与言语部分关联起来,信息言语部分也得到了补充,有时甚至会产生根本不同的超语言因素。所以,在心理语言研究框架下考虑这一事实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将令我们改变对交际整体情景的理解以及对交际双方态度的把握。
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面部感知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图像感知与远程教学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还能提供模拟人类感知系统的材料。在俄罗斯,面部感知研究成果受到了人类学界、心理学界、神经学界、语言学界和符号学界等的关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人脸识别是远程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对二者的探讨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需要更多科学家和研究者参与进来。现代信息技术将为远程教学提供更多可能,包括收集、分析和反馈信息,这将有助于从总体上提高教育质量。因此,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界主张对远程教学进行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亟待解决的问题。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参与了远程教学中的交际过程,甚至可能影响、添加、改变所传递的信息。有关学者通过探究交际过程中传递的非语言符号,为面部感知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佐证材料,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远程教学交际过程。
面部感知是远程教学的重要元素,是师生间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渠道。交际言语要素将信息传达给学生。非言语要素又补充了二者间的交际内涵,不仅利于构建对话者形象,还有助于把握交际整体效果及双方的态度。综上所述,分析面部感知在远程教学中的心理语言机制有助于师生双方交际顺利进行、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互动效率,可以为教学形式创新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框架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探究”(GJD1319020)、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认知语言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WY2019086-C)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