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朝鲜诗人柳得恭的诗学观
2019年06月24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24日总第1719期 作者:王圣岩

  朝鲜诗人柳得恭(1748—1807),字惠风,号泠斋,18世纪朝鲜北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同朴齐家、李德懋、李书九合称“汉学四家”。其诗歌选本《中州十一家诗选》专门收录清朝文人的诗作,旨在将中国古典诗歌传入朝鲜,由此促成了东方文化交流的盛会。

  撰文提要 精选诗篇

  1777年,柳得恭为其《中州十一家诗选》作序。这一年,距北学派先驱洪大荣游燕开启中朝文化交流的“融冰之旅”,正好过去10年。柳得恭作为北学派的重要诗人,本身具有极高的诗学素养,其诗内容丰富,意境优美。他精心选择其时与朝鲜士人有交往的11位清朝诗人(陆飞、严诚、潘庭筠、李调元、李鼎元、祝德麟、博明、周厚轩、郭执桓、李美、孙有义),诗作127首,编成此书,所选诗歌主要涉及纪行写景与赠答唱和两大主题。柳得恭为书中每位诗人撰写小传,详细叙述中朝诗人交往的时间、经历,阐述对诗主的评价。尤为可贵的是,每则小传后附诗人诗集,以方便读者查阅。《中州十一家诗选》虽然是诗选,但同时也是一部北学派文人与清朝文人的交友总集。

  18世纪中后期,东亚一些国家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朝鲜北学派士人迫切想要走出国门,开拓眼界。与此同时,毗邻的中国清朝经过“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出现繁荣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朝鲜北学派士人来到中国,与清朝士人进行思想交流,探讨学术问题,评点诗文创作。他们回到朝鲜,便提出“北学中国”的口号,主张积极接受清朝文化,学习清朝先进技术。柳得恭作为北学派士人之一,深感朝鲜诗人之局限、诗界之不幸。他为了让朝鲜同胞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品尝到中国洞庭的金桔、松江的鲈鱼,更能在精神文化上得到中国诗歌的滋养,故而编撰《中州十一家诗选》。可见,此书之编,是他努力在朝鲜传播中国诗歌的积极尝试。

  钦慕中国 才德互重

  中朝两国历史上,朝鲜曾一度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中朝毗邻,山水相连,这是两国直接进行文化交流的客观地理条件。朝鲜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视礼教和汉文修养两个方面,可以说,朝鲜是接受中国文化最全面、最彻底的国家。长期以来,朝鲜都以“小中华”自居,而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处于上升时期的先进文化,“小中华”的称谓带给朝鲜人文化上的独特认同感,进而演变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朝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再加上文化上的优越感,使朝鲜士人普遍对中国怀有仰慕崇敬之心。他们渴望前往中国,与中国文人有倾盖之交,这种心态在柳得恭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柳得恭一生曾三次出使中国,《中州十一家诗选》编于他出访中国之前。他在该书序中明确指出,学习诗歌必须效法中国,因为中国是诗歌的源头,诗歌亦在中国走向繁盛。他将这种思想贯彻在《中州十一家诗选》以及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旨在让朝鲜读者品味到中国诗歌之真味,从而为僵化的朝鲜诗风导入新鲜活力。

  柳得恭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去中国之前,他已对清朝学人的诗集和著作,以及中朝学人之间交往的逸闻趣事有所了解。他钦慕中国文化,渴望前往中国,曾数次委托前往中国的亲友将自己的诗集带去,请清朝诗人评点、作序。清朝文人潘庭筠称他“才情富有,格律独高”。通过书信往来、赠答唱和,柳得恭在未到中国之前,就已声名远播,与清朝诗人互为神交。然而,柳得恭选诗人、诗歌,并不一味以诗人名气大小、作品高下为标准,而更看重人品。如感慨李调元(号雨村)为人:“中国人于朋友交际,情真语挚有如此者”;孙有义虽“诗不甚工”,然而却“笃于信义”,故而收录其诗。由此可见,当时朝鲜人对于诗人人品的重视。

  诗画相通 清真高远

  中国古诗创作以“自然”为最高境界,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高度。“诗画相通”理论传入朝鲜,受到许多朝鲜文人的重视。柳得恭亦常以画论诗,他在《湖山吟稿序》中写道:“不诗之画,枯而无韵。不画之诗,暗而无章,诗文书画,可以相须,不可单攻也。”在他看来,诗与画相辅相成。诗歌不仅要会意,还要吸取绘画中的“象形”,方能使人读之回味无穷、引发共鸣。《中州十一家诗选》列在最前面的三位文人陆飞、严诚、潘庭筠,均被评价为“书画双绝”一等一的人物。所选潘庭筠的四首诗中,题画诗就有两首,足见柳得恭对“诗画相通”特别重视。

  从《中州十一家诗选》中,还可以看出柳得恭对写景感悟类诗歌的偏爱。如所选陆飞的51首诗中,39首都是写景感怀,写的都是真实的景物,有的诗歌直接以地名为诗题,如《无锡》《扬州》《藤县》等。陆飞诗歌创作,偏爱从细处小处着笔,以小见大,以小景展示大景之风采神韵。柳得恭将这种风格和手法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尤其在吟诵历史遗迹之清古清寂之余,也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诗材诗料。这为他的诗作增添了几分清真古朴之美,在他后来所作的诗歌中,则显现出新奇而简洁的特色。柳得恭的写景感怀诗中,呈现出远离世俗功利性的审美特征。如此种种,给当时的朝鲜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并且提供了全新的诗歌创作视角。

  柳得恭三次出使中国,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必要性,特别重视礼教与汉字修养在东亚的交流。他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为自己乃至朝鲜诗界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州十一家诗选》以表现朝鲜诗人与清朝诗人之间的交通往来、逸闻趣事为主,透过选诗,可窥见当时朝鲜士人的诗学观和诗学价值取向。柳得恭以诗歌为桥梁,力求使朝鲜走出边缘地位,加入到东亚主流汉文化圈。至今,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中,对一个国家而言,不仅要关注自身文化的发展,以开放的意识接受各国文化,同时要保持警惕,以应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