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啯噜”是清代主要活动在四川的一种游民群体,有学者认为近代哥老会组织源于啯噜,然而关于啯噜的含义与起源,学者们有不同看法。贵州有一种“鹘掳子”,他们多人出现,“扮作乞丐”,或在大村市镇强讨物件,“如遇僻地乡村人少,便行强抢”。“鹘掳子”的含义,关键在于“鹘”字。“鹘”字的义项有二: 一读gǔ,鸟名,即鹘鸠;二读hú,鸟纲,隼科。从“鹘掳子”的行动特点来看,其迅猛掠杀凶残的特点,颇似隼属动物,也与后来四川“啯噜子”的行动特点一致。因此,“鹘掳子”之鹘,发音似应是gǔ。从语音来看,“鹘掳子”应是啯噜子。资料中说“鹘掳子”这些“土棍”假扮“苗子”抢掳,说明外来的“苗子”本有类似的抢掳行为,被“土棍”模仿。因此,很可能当地土著称来抢掳的“苗子”为“鹘掳子”。“鹘掳子”(啯噜子) 应起源于川黔汉族对外来抢掳的少数民族的称谓。“鹘掳子”多人出现并抢掠,具有群体性与流动性,喜欢“扮作乞丐”,或在大村市镇强讨物件,或在僻地乡村强抢,抢夺是其谋生手段。“啯噜子”是清初官府移民实川中从事“盗窃”的“失业无赖之徒”,主要在乡村集市三五成群,进行抢夺窃劫,川民将过去称呼少数民族中从事类似行为的“鹘掳子”之名加在他们身上,由于用字有讹,记作“啯噜子”。啯噜强食索抢,甚至白日入户,可见骚扰民间特甚。啯噜性饥渴严重,鸡奸少儿;啯噜“记认暗号”,以省籍拉帮结伙;啯噜行凶报复捕快,火烧乡保房屋,以抵抗官府与地方的查拿;官府要求啯噜一月内自首;雍正六年清丈之后,四川田地皆有主,以后开荒占地很难,无业游民问题可以说是清丈之后加剧的;“各省给予印照”是借鉴了广东事例,推广于他省,防止“啯噜子”,实为设防“游民”。
(摘自常建华《清代“啯噜”的初兴与语义新考》,《四川大学学报》2019年3期)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