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影响
2024年01月19日 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9日第2819期 作者:陈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为中华陶瓷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载体,中国陶瓷古籍是中国陶瓷生产历史与制作技术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陶瓷文化知识赖以保存、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更是海外陶瓷生产者和研究者迫切需要的参引资料。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陶瓷典籍外译成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中国陶瓷古籍的外译及其影响状况成为考察中华陶瓷文化海外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指标。

  早在19世纪中期,中国陶瓷古籍就被译成外文,如法国汉学家儒莲于1856年将《陶说》《景德镇陶录》译成法文,将中国陶瓷古籍引介到欧洲,对欧洲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进入20世纪,中国陶瓷古籍外译活动渐多,如英国学者卜士礼于1910年将《陶说》译成英文,塞义于20世纪50年代将《景德镇陶录》《匋雅》译成英文。在日本,早在明治时代,就有学者将《陶说》《景德镇陶录》译成日文,后来《陶冶图说》《匋雅》等亦都被译成日文。这些外译本的出现,不仅扩大了中国陶瓷古籍的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成为了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而且将中国陶瓷制作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海外陶瓷工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传播使中国陶瓷技术被世界多国所知晓,提升了世界陶瓷制作的整体水平。同时,中国古代陶瓷业的生产状况(包括产品种类、装饰风格、销售市场等)也被世界陶瓷界所了解,从而推动了世界陶瓷工业的整体发展。

  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在寄给奥里的信件中节译了《陶记》的内容。这封信寄到法国后,于1716年被公开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由此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瓷器制作的技术。1722年,殷弘绪又给奥里撰写了第二封有关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信,这封信补充了大量有关景德镇瓷器釉彩原料配制的信息,至此欧洲知晓了中国瓷器制作的详细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研制出滑石瓷,其原因正是由于殷弘绪在其信件中误以为景德镇生产的软质滑石瓷比普通瓷器贵重,而这种误读致使英国布里斯托尔和沃斯特生产出滑石瓷器。

  1856年,为了促进法国陶瓷业的发展,汉学家儒莲受法国农商部的委托,编译了《景德镇陶录》。该书详细录载了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历史、工艺流程及其操作技法等,为了全面了解景德镇制瓷工艺,儒莲在翻译时参引了大量中国陶瓷古籍,该译本对法国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898年,日本学者藤江永孝受日本农商务省的委托,对中国陶瓷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回国后便编译了《景德镇陶录》。该译本使日本陶瓷从业者有机会全面了解景德镇的陶瓷生产状况,对日本陶瓷业的发展和产品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陶说》被译介到日本后,也对日本陶瓷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日本京都陶瓷协会整理的《京烧百年》中有详细的记载。可见,中国陶瓷的生产发展情况尤其是景德镇制瓷技术,通过中国陶瓷古籍的外译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世界陶瓷制作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发展。

  对海外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影响

  海外研究中国陶瓷文化的学者,在参引中国陶瓷古籍外译本的基础上,对中国陶瓷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留下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中国陶瓷古籍的外译大多呈现出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特点。译者通过广泛搜集原著及其作者的相关材料,把研究心得写在序文、前言或后记中,然后通过注释的方式对所译古籍进行诠释和研究。这极大地推进了海外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发展。

  以英国学者霍布森为例,早在1906年,他就编成了英国最早研究中国陶瓷的著作《东方和欧洲藏瓷》,1915年编成了两卷本的《中国陶瓷》,1923年编成了《汉至明代的陶瓷艺术》《明代陶瓷》《清代瓷器》等。霍布森参引了大量诸如卜士礼、儒莲等西方学者译介的中国陶瓷古籍。尤其在著作《中国陶瓷》的前言中,他对卜士礼翻译的中国陶瓷古籍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肯定。霍布森一直试图对中国陶瓷发展史作出客观严谨的分析,不断地纠正当时流行的一些错误观念。

  对海外中国陶瓷鉴藏活动的影响

  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传播激发了海外鉴藏家了解、认识和研究中国陶瓷的兴趣与热情,推动了海外中国陶瓷鉴藏活动的发展。20世纪初,诸如《匋雅》之类的中国陶瓷鉴藏类古籍大量出现,并陆续在海外译介和出版发行,这使海外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人是如何鉴藏与研究中国陶瓷的。海外鉴藏家通过学习研究中国陶瓷鉴赏类古籍,逐渐建立起中国古陶瓷的断代标准,以此来强化他们对自己所藏中国古陶瓷的甄别和认识,确保自己的藏品价值。这直接推动了海外中国陶瓷鉴藏与研究的发展,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陶瓷鉴藏与研究的风潮。

  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传播还促成了海外有关中国陶瓷研究学会的兴起,为之后海外中国陶瓷鉴藏活动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尤以英国东方陶瓷学会最具代表性。该学会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会员们对中国陶瓷鉴藏的兴趣,在成立之初,该学会通过发行《东方陶瓷学会会刊》来分享会员们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位对中国陶瓷鉴藏与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会员,即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1950年,大维德爵士在伦敦大学成立了中国艺术基金会,捐献了他收藏的大部分中国陶瓷精品。

  概言之,中国陶瓷古籍作为中华陶瓷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载体,其外译不仅有效推进了海外陶瓷工业的发展、海外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海外中国陶瓷鉴藏的风行,而且显著提升了中华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建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