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重构跨文化交流传播格局
2023年11月02日 10: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日第2764期 作者:罗坤瑾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在国际关系的视野下,人文交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交流是指包含人类所从事的所有层面的行为的各种文明方式;狭义的人文交流是指在政治、新闻传播、经济、体育活动、文学、教育交流、哲学宗教、文化文明等方面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交流。中国希望通过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改善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与西方媒体和强势文化形成“对冲”,对西方扭曲中国形象的做法进行“纠偏”。

  增进各国经贸合作与文明互鉴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基于对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深刻认识。整体、全球视野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视角与支撑原点。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量化模型与“一带一路”倡议评估》显示,到2030年,“一带一路”会让全球实际收益提高0.7个百分点(全球自由贸易对实际收入影响仅有1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全球贸易总成本降低1.1%—2.2%,绝大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双边贸易成本下降。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坦桑尼亚等国家都将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大大提升本国GDP增长速度。这份报告向全世界宣告了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阴谋论、威胁论的愚蠢臆断,驳斥了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经济殖民论调,有力回击了西方视中国为假想敌的“社会建制的想象”。报告还指出,“一带一路”相关交通基建项目可以为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2.61%的GDP增长,为整个世界带来2.87%的GDP增长。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国乃至东方文明所共同认可的哲学思想。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认为,欧洲文化强调“独立”“自由”“竞争”,亚洲文明讲究“平等”“和谐”“尊重”。文化差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对待贸易的态度应该和对待文明一样——解决分歧,争取合作。

  因此,我们可通过文化产业合作,促进共建国家的文明互鉴。其一,发掘和培育“一带一路”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强与共建国家文化产业对话,促进与共建国家文化市场相互开放和文化资源整合,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如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智库论坛、文化艺术节,积极打造“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论坛、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等活动,以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外宣品牌,联合政商学研各界开展对外传播交流活动。

  其二,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特色,推动互联网与旅游、影视、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如《世界500强外企看大湾区》中英双语专题片采访了渣打银行、IBM和阿联酋航空等8家在粤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世界500强外企点赞中国营商环境、看好大湾区产业发展前景等的内容。

  建构合作共赢的多元话语体系 

  人类历史是一部文化交流、模仿与传播的历史。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对情感之聚焦、生成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流通在互动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流动性。互动是“当个体相互之间处于即时/直接的身体在场时,个体对彼此的行动产生的交互影响”。情感流通可将个体进行连接。换言之,互动将人得以聚焦,也使得不同群体形成“集体”意识,进而创造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边界。互动仪式中的参与者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里的微观节奏和情感。媒介融合时代赋予客体更多形态、情感流通的方式。相比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介,新兴媒介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的情感体验传播的时间、范围将愈发持久与广泛。

  通过向共建国家彰显文化软实力,获得更多文化认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脱贫故事、共同富裕故事,阐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历史命运,有助于激起共建国家谋求发展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情。建设人文共同体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各国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各自历史传统和国情基础上,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构建人文共同体就是要消除这类误解与偏见,推动各国人民在差异中寻求共性,在保有各自文化特点的同时,取长补短、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建设人文共同体可以增进友谊,增强政治互信,促进全方位合作,维护和增进政治互信。阐述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历史交往、经贸往来、感人故事等,可以通过书籍、影视作品、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

  如TikTok通过借助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联互通,参与并重构着跨文化交流的传播格局。短视频社交媒体赋予了海内外用户以第一视角呈现亲身进行文化体验的媒介情景,以妙趣横生的体验感与新鲜感激发了全球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强化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互动;在传播平台上有力回击抹黑中国的虚假舆论,不断增强话语言说能力,提升视频内容的生产力、生命力、创新力。

  作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新兴大国,中国承载着国际社会更多期待,塑造了崛起中的中国文明形象,让全人类在共存共赢、共同繁荣转型中受益。突破话语差异、文化差异的藩篱,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东方文明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与西方“他者”话语的二元对立不同,求同存异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应遵循的话语传播原则。“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观念变革研究”(19BXW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